而陸天放則集中主力部隊三個集團軍共計12萬人,沿著布拉馬普特拉河,向西狂飆突進。因為戰(zhàn)爭打到這兒,迦邏已經失去抵抗的本錢,現在多占領一點地方,多俘虜幾個敵軍,就是以后談判的籌碼。
陸天放的改變,讓趙無極非常欣慰。此前,趙無極覺得陸天放等人,雖然其人品質不錯,但習慣與理念上還是“傳統(tǒng)軍人”,對現代戰(zhàn)爭該如何打,可能很難領悟。誰知,才過了兩天,陸天放就有了感覺。
是的,在鳶島陸軍兩個營的強力突擊下,華夏的士兵相當于坐著坦克、裝甲車和汽車旅行,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每小時都只能保證十公里以下的速度,這樣的軍隊真的很難說有多大的戰(zhàn)斗力。
或許,陸天放確實意識到這個問題,或許,陸天放是看到了那赫赫軍功;總之,陸天放的這個變化,讓趙無極第一次對華夏軍隊產生了比較親切的感覺。
此前,趙無極雖然與華夏軍方聯(lián)系較多,而他自己的也是“少將”。但要說親切感,那最多是針對個人的,而對于這支部隊本身,他卻說不出什么。畢竟,趙無極是重生者,后世信息大baozha,神馬組織在信息時代都不再神秘,軍隊也好,組織也好,國企也好。雖然不能以“利益集團”四個字將其打死,但每個集團擁有著自己的利益這卻是必然的。
因此,遠在華夏京都的趙無極,第一次主動將全部戰(zhàn)場動態(tài),特別是迦羅國的調兵譴將全面呈現在華夏的巨頭面前。
雖然華夏與鳶島共享著“天網”,但華夏事實上只能獲得一些初級信息。至于更高級的或者說全息信息,華夏此時根本無法獲得。
這不是說趙無極不守信用,故意隱瞞華夏。鳶島在與華夏共建“天網”時,是簽有協(xié)議的。華夏享受著協(xié)議該有的服務與信息,這就足夠。至于“天網”那些更高級的信息,華夏又怎么能憑空享受?
“啊,這是……”趙無極拿出來的東西。立即把華夏軍部的年輕參謀們給俘虜了,這不但是“全息信息”而且是即時信息啊,只要是在地面和空中的軍事調動,無論是鳶島的還是華夏的。都清晰地呈現在眾人的面前。
正月十三晚上八點,當天的戰(zhàn)斗停了下來。因為陸天放的“提速”命令,僅僅是下午的八個小時時間。華夏軍隊就向前突進了160公里,兵鋒直指迪斯布爾,讓國際社會震驚莫名。
或許,有人會說八個小時突進160公里,也算不了啥啊,二戰(zhàn)時德國向歐洲平原上,其速度比這個還要快呢。
但是,考慮到華夏軍隊三天來突入迦羅國的里程,就知道這背后不簡單了,從雅努藏布江的墨托開始,到迪斯布爾,其直線距離就有近600公里,實際距離只會更長。
讓國際社會震驚莫名的,當然不是600公里的距離,知道迦邏地形的人士都明白,華夏目前也僅僅是占領了迦邏很小很小的一個角,對迦邏的傷害并不大。真正讓國際社會震驚的,是華夏的決心和態(tài)度!
因為人們還沒有忘記十多年前爆發(fā)的安南戰(zhàn)爭,也是安南挑釁,華夏忍無可忍,最終而發(fā)生的戰(zhàn)爭,在那場戰(zhàn)爭中,華夏僅僅是攻占了安南重鎮(zhèn)涼山,深入到安南境內才幾十公里,華夏就宣布撤軍了,雖然后來兩國又在邊境上爭斗了近十年,但華夏成建制的部隊再也沒有跨越過安南邊境。也即說明,即便華夏發(fā)動了戰(zhàn)爭,人們還是基本上相信華夏的戰(zhàn)爭一般都是“有限戰(zhàn)爭”。
但這次的情況明顯不同,三天時間已經推進了600公里,即便華夏軍隊伸入華夏承認的迦邏國境線內也有了400公里以上,也即華夏不知不覺之間,已經深入到迦邏400公里之遠的地方了。這說明什么?這說明華夏的想法變了!
這可是一個大問題!國與國之間,無論關系好壞,在戰(zhàn)爭與和平這樣的大事上,大概還是能夠揣摸到對方的想法的,否則,這世界就無法和平共處,或者,判斷錯了自己也會吃個大虧。
但是,華夏此時的想法是什么,人們卻失去了信心,從深入迦邏400公里的距離看,難道華夏想要把迦邏東部給切割下來?
聯(lián)想到上午出現的那個龐然大物,所謂的政治家和軍事專家們,本能地相信著自己的判斷。
作出這一估計的國際社會,再也不敢隔岸觀火了,熊國總統(tǒng)戈爾巴于京都時間當天下午6點,緊急照會華夏外交部,準備于次日上午10時對京都進行“友好訪問”。
差不多與此同時,聯(lián)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也致電華夏政府,準備于次日到華夏作政治訪問。(未完待續(xù)。。)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