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紹基的老婆竟然也沒像過去那樣護著自己的兒子,而是任由丈夫抽打。她這段時間也受夠了,過去,她出門時幾乎是前呼后擁,“張大姐”、“李太太”、“李夫人”地被人叫個不停;如果要買個神馬東西,總有人搶著付錢。那時,張大姐基本上也不用去菜市場,因為總有人今天送把青菜,明天送個豆角,而且絕對是最新上市時價錢最貴的菜,送菜的人非常會說話,“這菜啊,剛上市,搶的人太多,我怕你到時去買不著,不值錢,賞個鮮吧?!?/p>
而現在呢,那些曾經所謂的好“姐妹”均悄然而去,見到面時,有的故意裝著沒看見,有的則扭頭他顧,甚至還有人露出不屑的神色。至于菜市場,當然得自己親自去買米買油買菜了,否則,一家三口只有餓死。
這個晚上,關注趙無極的人遠不止這些。在盧江,在梓州,甚至在平原,凡是與趙無極打過交道或認識趙無極的人,都在思考著一個問題,那就是趙無極這下紅了,可以說紅透了整個華夏,甚至紅透了全世界。
華夏國廳級以上官員,因為華辦的那份文件,早就知道了趙無極的大名,沒想到在華視的春晚上,竟然能看到趙無極表演節目,而且一表演就是六個節目,竟然連他的女朋友也能同臺獻藝。這些高官們的嗅覺以及分析能力可不是盧江的普通百姓能比的,他們從趙無極演出6個節目的安排中,嗅到了不同尋常的味道。
果然,第二天早晨華視春節的第一次新聞播報,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在京的大佬們陪同吳冕同志在現場觀看了春晚,而且吳冕同志在稍后還接見了演員代表趙無極同志和李馨欣同志。
新聞后的“短評”說,多才多藝的藝術家趙無極同志,并不是藝術專業出身,是去年剛剛從西川師范大學經濟系畢業的大學生,本可以分配到縣級機關的他,竟然選擇了盧江縣最偏僻的山區鄉,并用他學到的知識造福鄉梓,其探索組織的農村專業合作社,在當前農村和農民脫貧致富中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趙無極同志無疑是當代大學生的榜樣。
這條新聞,是在趙無極離開大內之后,吳冕同志與一號首長、二號首長商量后作出的決定。他們以此表達著他們對當代大學生的看法,回應著某些思潮。
當趙無極得知這條新聞后,馬上就想到了這條新聞的后遺癥:從此,他所做的任何事情,他的一舉一動,都將受到公眾和各級領導干部的關注!
后世有人說,出名趁早!但趙無極卻明白,出名后的各項麻煩事也將迎面而來,自己,終將失去自由而寧靜的時光!
不過,這個時候趙無極還不知道這個新聞,新聞播出時,他還躲藏在系統之中,撰寫一份《關于研究與發展高新科學技術暨科技工作的建議》,這份建議,也是他離開吳冕首長后才想到的,無論如何,老人對自己這么好,他得寫個東西,作為給老人的“回禮”吧。
在寫這個東西之前,趙無極自然從系統中獲知了華夏此前已經有了一個“高技術計劃”,史稱“863計劃”。
計劃涉及到生物技術領域、航天技術領域、信息技術領域、自動化技術領域、能源技術領域、激光技術領域、新材料領域、海洋技術領域等25個主題研究。
這個計劃是以官方主導推動的高技術計劃,在此后的20余年里,國家投入了300多余元資金,共有15萬名科技工作者圍繞這一計劃開展工作,取得了一批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的成果。
華夏官方的這個計劃無可厚非,這是在特定年代的特定產物,后世也證明這個計劃是十分正確的。但是,當趙無極用系統的“方案優化”功能對其進行優化之后,發現了幾處“硬傷”,當然,這個硬傷,只有趙無極能夠看出來,或者只有【理想國】系統能夠找出來。
第一個硬傷,是整體的。即這個“計劃”雖然確實了主題,但研究“路徑”卻不夠明晰,或許因為資料的欠缺,或許因為太低,總之,如果按這個“計劃”研究下去,是很費時費錢費力的。
針對這一點,趙無極逐項進行“優化”,將“路徑”、“方法”、“步驟”等明晰起來。并同時指出,一旦出了某項成果,這項成果對相關研究或產業的巨大促進作用。
第二個硬傷,部分主題的確實費而不惠。意思是這些主題要達到的目標稍為有些高,以華夏目前的實力難以做到,應該對目標進行階段性分解,一步一步地來。
第三個硬傷,則是計劃項目上的偏見。在后世,發動機技術一直是華夏的“疼痛”。發動機技術,不是高技術,在某種意義上也不是新技術,它是一種傳統技術,但是,它甚至比高新技術對國家經濟的影響還要大。華夏要成為超級強國,必須要解決“心臟”不好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