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江縣有兩個縣屬建筑公司,分別叫建一司和建二司,但因為體制原因,這兩個企業幾年后都將資產重組,成為股份或私營企業。
在這個時段,國營建筑公司地位崇高,端的是鐵飯碗,有如“大爺”一般,他們高高在上,業務小了不愿意做,價格低了不愿意做,而且完工時間也不能保證。
因此,如果此時成立一個“鳳山建筑隊”,絕對有錢可賺。
“趙鄉長,你說的是真的,真的有錢可賺?”李康有些興趣。此時的村長,其補助非常低,要不是平時村民托他們辦事孝敬兩個,還不如一個普通農民風光。畢竟,村長的應酬也要多得多。
“要不,我們打個賭:如果你賺到錢了,分一半給我!如果沒賺到錢,我負責賠你,每月賠50一年賠你600元,如何?”
“趙鄉長,我哪能和你賭呢,我相信你說的。不過,這個建筑隊如何組建呢?”李康終于表了態。
讓趙無極沒想到的是,兩個村的書記和村長純粹是因為心氣不平來找他“麻煩”的,但閑聊之中說到的這兩項事情,最后竟然成了鳳山的支柱產業之一。
“鳳山豆干合作社”,后來一直沿用著這個名字,其“招牌”還是趙無極親自題寫的。1986年11月初組建,11月下旬開始生產,最初只是簡單的小袋裝以及散裝,小袋裝的主要銷售在梓州、盧江一帶,其份量大約為20克左右,出廠價才4分錢一袋,零售賣6分或7分;但就這樣,從1987年起,每天的銷售都在10萬袋以上,到88年,更是每天銷售達50萬袋。至于散裝和大包裝,則向梓州與盧江的餐廳供貨,最早當然是在盧江美味燒臘銷售,后來幾乎遍及了梓州大大小小的餐館。
后來“鳳山豆干合作社”的產品“鳳山豆干”擴展到了炒貨、泡菜、腌鹵、燒烤等,其口味也發展到了五香、麻辣、鮮香、孜然、咖哩等數種,產品共計20余大類500余品種,鳳山鄉的3000余名適齡女性,幾乎都在這個合作社打工。產品銷售到了東南亞等數個國家。
到2010年時,僅每天消耗的黃豆就達10萬公斤即100噸,各類產品年銷售額超10億元,僅此一項,鳳山財政就能受益1億元以上。
至于“鳳山建筑隊”,則以50個人,零資產起家,組建初期即1987年春節之前,大約三個月時間里,每個工人就掙了差不多200元,而鳳山也分到了4500元利潤。次年開春,建筑隊擴展到200人規模;1988年改組為“鳳山建筑公司”,有管理人員各類技術人員60余名,常年在公司的建筑工人達到600人以上,此后,幾乎每隔兩年就是一個臺階,2000年時擴張為“鳳山房地產有限公司”,2005年再度擴張為“鳳山地產集團”,年銷售額達200億元。鳳山鄉的收益也由年利潤幾萬元,十幾萬元,幾十萬元,到了2010年時,鳳山鄉財政每年竟然可以從中分到5億元的利潤。
當然,這都是后話了。此時,鳳山的合作社在緩慢的發展之中,鳳山的幾個企業也在垂死掙扎。但是,元旦節放假上班之后,鳳山鄉的四個鄉鎮企業領導卻不約而同地找到趙無極。
這時,趙無極正在看鄉經濟辦送來的經濟發展報表。
木雕合作社(1986年底):涵蓋五棵松村、大碑石村、龍王潭村、望龍村共計4個村,入社農戶280戶。12月當月銷售收入14萬元。
竹編合作社(1986年底):涵蓋上河村、慈覺寺村、東溝村、西溝村共計4個村,入社農戶310戶。12月當月銷售16萬元。
生豬野養合作社(1986年底):涵蓋大碑石村、五棵松村、龍王潭村,入社農戶120戶,年出欄野養野放生豬3600頭。預計1987年全年銷售收入204萬元
豆干合作社(1986年底):主力為鳳山村,其他村有零星人員加入,企業經營模式,入社農戶180戶,12月當月銷售收入15萬元。
山珍合作社:除鳳山村、高家壩村外,其他村都有加入,入社農戶350戶,1986年10月至12月三個月銷售收入12萬元,但受益農戶不多。
鳳山建筑隊(1986年底):主力為高家壩村。12月當月完成產值75000元,增長勢頭十分強勁。
從10月開始,到12月底,鳳山鄉僅從上述合作社企業里“稅收”所得為47萬元。
“你們,有事?”趙無極放下報表,掩飾著內心的高興,問道。
“趙鄉長,我們幾家企業的員工都回家了,怎么辦呢,這企業還開不開???”四人的反映的問題出奇地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