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蘋到不是反對趙無極搞出的這個“工作守則”,她主要是擔心到時執行不下去,趙無極沒有退路。大到國家政策法律,小到單位規章制度,說白了都是對現有利益關系的調整。有些人混日子混慣了,有些人習慣了以前的管理方式,現在趙無極要進行“變革”,必然會遭到一些人的反對。
不過,李蘋的猶豫也給了趙無極啟示,他并沒有急于把這個方案公布下去,而是以“草稿”的方式發到每位黨員干部手中,廣泛地征求意見。特別是鄉人大主席團成員,趙無極要求呂寧生親自主持意義征求工作,并形成正式的書面意見。
經過三天的意見征求,最后匯總到趙無極這兒,情況非常喜人,除了一些因為理解偏差而產生的疑問外,意見最多的就是“只要領導能夠做到,我們肯定也能做到。”
“趙鄉長,這個讀書拿文憑是好事,可是耽誤了工作咋個算呢?”在鄉黨委擴大會議上,有的干部提出了疑問。
“凡面授、考試時間,按正常上班對待。但平時學習,則必須利用業余時間,不得耽擱工作。”趙無極解釋道。
這個道理非常簡單,進修學習拿文憑,是政府鼓勵的事情,自然會按正常上班對待,而且學習結業拿到文憑后,單位還可報學費、車費以及旅館費等,再過幾年,這將是一個很普遍的情況。但在此時,函授、電大、自修等剛剛興起,各地政策并不統一。
鳳山鄉的干部有個特點,就是年輕。除了韋長青49歲,何安47歲,呂寧生42歲外,其他的人都是30多歲或20多歲。譬如李蘋才31歲,歐陽燦36歲,甘霖32歲,趙無極24歲,徐庭放28歲,王文化27歲。
“趙鄉長,我今年36歲,可不可以也報名參加函授啊?”歐陽燦突然提出了一個問題。
“當然可以。”趙無極肯定地說道。無論如何,讀書、拿文憑,將是未來十幾年的主流。有些中專畢業參加工作的家伙,后來竟然讀到了3個博士學位,雖然是“在職”博士,但無論如何也是好事,多少總要看幾本書,提升一下素質吧。
“趙鄉長,其他單位的人能否享受這一制度?”又有人提出了問題。
“凡鳳山鄉的干部職工,包括學校、醫院在內,都應該鼓勵其進修、讀書。可以先讓中心校和衛生院搞一個相似的規定出來。”
趙鄉長上任的節論述到農村黨支部、村委會、村民小組干部的相關守則,是鳳山鄉所有干部行動的準則。
在干部大會后,趙無極又及時找來四個企業的職工召開座談會,研究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問題。這個座談會,讓趙無極進一步明白了,在鳳山這樣的地方,搞這種傳統的集體企業,等于是用政府的錢來養活一群懶人;或者根本就無錢可賺。
譬如榨油廠的工人代表就指出,鄉榨油廠的設備,新買的才兩萬塊錢,基本上是手工操作,屬于重體力勞動,企業的收入,基本上只夠發工資,如果要求向鄉政府交利潤,除非是增加機器設備,減輕勞動強度。但增加機器設備之后,鄉榨油廠除了少用兩個員工外,也不可能給政府交什么利潤,因為,鳳山群眾的食油用量,或者說每年的榨油量基本上是固定的,不可能增加得太多。
收購油菜籽來榨油當然也可以,但是,榨制的食油又賣給誰,再加上鳳山屬于盧江最偏遠的鄉,加上來去的交通運輸成本,榨出來的油能競爭贏其他區鄉或城郊榨油廠出口的食油嗎?
趙無極曾經對農機修理廠的意見最大,誰知,農機廠的工人們對政府的意見同樣不少。
他們說,農機廠的業務少,又不能怪他們。在包產到戶之間,每個村都有拖拉機、粉碎機、磨面機、抽水機等設備,全鄉共有各類機械設備上千臺,到了農忙時節,他們12個人忙都忙不過來;后來,包產到戶后,村社的這些家業機具,先后都出售或承包給了私人,在這種狀態下,一點點小毛病,他們多半就自己修理了,用不著再到鄉上找農機修理廠的人。
因此,他們堅決反對鄉上要關閉農機廠的決定,當年在集體經濟時,他們立下了汗馬功勞,鄉上不能做御磨殺驢的事情。
“雞毛蒜皮,頭緒繁多!”這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現狀,讓趙無極感覺到,農村之所以長期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可能就在于這種歪歪道理太多了,缺少一種“向前看”的觀念。
這種情況,讓趙無極想起南巡首長說過的一句話,“千條理,萬條理,發展才是硬道理”!尼媒,一個月守著二三十塊錢的工資,真的就很有意思嗎?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