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我先看看。”趙無極伸手把材料接了過來。
通訊員一職,最早來源于部隊,新華夏立國之初,各地方官員多是部隊首長轉業安置,因此,這一職務便傳承到了地方。
后世,縣委書記一職已經不設秘書,這個規定是好的,但是,一個縣委書記或縣長出門,連個提包的人也沒有,確實也不太像話。一個鎮長出門,身邊也得有兩個跟班呢。
好在也只是不設秘書這個職務,并不是說不能帶跟班,縣委書記、副書記出門,除駕駛員外,得跟著一位“辦公室工作人員”,其編制就在“綜合科”內,但工作就主要為領導服務了。
陳立德交來的五份材料,姓名、年齡、學歷、經歷、特長幾項,簡單而清晰。
孔方慶,31歲,梓州師范學校畢業,曾在回龍鄉中心校教書,現任綜合二科副科長,能寫得一手好鋼筆字。
這個排在:30歲,西川師大華語系畢業,曾在盧江二中教書,現為綜合一科副主任科員,擅長寫講話稿。這個,是趙無極的校友、師兄。
沈本山,29歲,東復大學歷史系畢業,大學畢業就分配到縣委辦工作,現為綜合一科副科長。擅長做協調工作和處理復雜事務。
陳立德是學過心理學的,因此,他在放這幾份材料時,頗為講究,每人都有特長,這個,他不會亂來,畢竟,此次弄虛作假,極有可能此后被趙無極發現。但是,根據心理學原理,放在前面的資料,在看過之后,容易被后面的資料沖淡。
尤其是,趙無極本身擅長寫材料,因為對于寫作是否強未必一定欣賞;而趙無極年輕,估計處理復雜事務方面需要幫手,而沈本山正好符合這一條件。
沈本山,與陳立德跟得最緊。最重要的是,他挑選的四人,都是頗有背景的。
孔方慶的姑父,就是常委副縣長劉昌平;張興江的姐夫,是縣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張圣元;何文章的叔叔,是縣政府的副縣長何自新;沈本山的舅舅,是上上任盧江縣委書記,現市委副書記劉春林。
惟有文達這個“文藝青年”,則是出生于普通農家。
在另一個平行時空里,這四個有關系的家伙,都會在最近幾年陸續升官,其中沈本山將在36歲時成為常委副縣長,而何文章也成了宣傳部長,張興江成了城關鎮常委書記,至于孔方慶則成了教育局局長。
只是,這些家伙最后大多止步于正縣或副縣級干部,并沒有升到更高的職位。原因就在于幾人背后的關系,都屬于舊派人物,再加上年紀大了,最晚的也在90年代中期就退休了。
當然,陳立德并沒有做得那么明顯,這四個家伙的背景,他并沒有羅列出來,如果他羅列出來,等于是在“逼宮”,那是要從死里得罪趙無極的,這個,他沒那么笨,也沒那個膽。
但最為出名的,卻是文達。與他的名字一樣,文達在2011年,那時他已經是政協某個專委會的副主任了(副科級),突然出版了一部40萬字的長篇小說《風蝕》。這是一部描寫官場的小說,從官場的“風氣”入手,深刻描繪了幾十年來,華夏縣級政治的現狀,書一出版,就受到了網名的熱烈追捧,被網名稱之為“官經”,有如《道德經》一般。
正好,趙無極也是讀個那本小說的,那時,趙無極與文達之間,也算得上是朋友,因為趙無極也屬于不得志之人嘛。兩人級別也差不多,只是趙無極比文達要小5歲多罷了。
前世的趙無極,說起來對文學藝術是一竊不通,只是覺得那本書寫得非常好,人物心態、行為刻畫得惟妙惟肖,有如一幅政治風俗畫。但是,文達的那本書,也不能稱之為“官場現形記”,因為書里面的內容,也有積極的一面,也即有悲劇性人物。譬如,曾經的縣委書記高遠(估計是以榮達高為原型),就是一個理想主義的悲劇人物,在與傳統勢力斗爭中,最終黯然收場。
重生而來的趙無極,卻不這么看了。他看到的是作家本人的理想主義,一個能夠拿起筆來寫的人,他的心中有愛,也有恨,說明他是一個愛恨分明的人,而不是那種香蕉人,或橡皮人。
而今生的趙無極,也是這樣的人。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