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華夏,就是要讓一些人明白,這塊領土,這匹山脈,這座高峰,天然屬于華夏!
從邏姿到珠峰,公路里程為600多公里,但對于“銀鷹一號”來說,慢慢飛也就半個多小時,在這個過程中,趙無極鉆進系統,開始制作他夢中的“神碑”!
趙無極在前世就知道,珠穆朗瑪峰頂有約35米深的固體冰雪,非常堅硬,如果只是要求把碑立得穩當,把冰雪掏個洞chajin去就可以了。因為峰頂冰雪,除非是地球末日,其冰雪是永遠不化的。
但是,趙無極卻不想這樣做!
他初步的計劃是從系統中購買一些耐低溫白色合金,焊接一個下面為8根立柱,上面為一個插架的合金構件,立柱與插架之間的聯接全部用扣件固定,插架深度為50,到時將碑石直接放進去就行,在地面上,則看不出有任何金屬構件。
根據大理石的比重,趙無極將把這面碑做成4高,15寬,03厚的長方體,甚至05在冰雪之下,也即人們看到的將是一塊35高的厚重巨碑。
在碑的兩面,各刻上“天佑華夏”四個字,不分正面反面,都一樣涂成華夏人喜歡的紅色。在四個字的空隙間,另刻上華表、祥云裝飾;在碑的側壁處03寬處,則分別刻上九條神龍,用金色涂料涂就。
這些化學涂料,可保百年如鮮。不會風蝕,不會銹蝕,不會脫色。趙無極亦在考慮,等到化學與化工達到“宗師”之后,是否把這一防腐蝕防脫色的化時代產品也給生產出來。
趙無極在后世看到過一則資料,說華夏每年因自然環境腐蝕、銹蝕而損失的材料、機械、建筑等,約在gdp的5,即便在西方發達國家,這個比例也在18—42之間。
雖然地球上的各類金屬礦藏含量相當豐富,但其資源也是有限的,再說有些礦藏開采的成本也非常大。如果能夠徹底解決材料的腐蝕問題,其價值完全不可估量。
如果復雜的巨碑雕刻,趙無極只在在系統中對其加工,因為系統提供“租賃”業務,即一些未來的施工設備,趙無極可以用,但只能在系統之中。如果要拿到系統之外,則為“兌換”,那么趙無極就得具備相應的條件。
趙無極當然也可以在珠峰頂上加工這一塊碑,對于他一個筑基期境界的修士來說也不太困難。只是,要刻畫那些龍啊華表啊,那是慢功出細活的活兒,趙無極即便動作再快,都可能要干到天亮,顯然,這是不允許的,因為鳳山還有很多事情等著他呢。
在系統中對其進行加工,也不是趙無極親手干,系統中能夠租賃智能機器人,除了表情略為生硬以外,其他表現完全像一個人類一樣的機器人。只要趙無極發出指令,他們就能精準地在大理石的石面上刻下精精的條紋。
天佑化夏,這四個大字是趙無極親筆手書,而“九龍”、“華表”、“祥云”等,則完全取自趙無極在系統中學習的上古時代的相關模型,比京都的那些明清時期的東西要蒼桑、古樸、厚重得多。在這方面,不是要講創新,而是要講傳統。
當趙無極把自己的設計和要求拿出來后,系統提供了四個智能機器人,只見他們每人手上拿著一個類似于鉆孔機一樣的東西,便在石板和石壁上雕刻起來,一時間里,模擬空間石屑翻飛,石粉飛濺,不過,系統中不知從哪兒刮來一陣風,立即將空氣中的石粉一粒不剩地全給吹走了,只剩下一些顆粒較大的石屑。
這時,“銀鷹一號”已經飛臨珠穆朗瑪上空,趙無極讓“銀鷹一號”懸在頭上十米的高空,從系統中出來后飛身而下,珠穆朗瑪,我來了!
高原上的月色比平原要明亮得多,因為少了塵埃和云霧的遮擋。當然,珠峰上空也是有云的,不過,這會兒卻沒有。
海拔884443米的高度,對于普通人來說,完全是生命的禁區,不但是氣壓低,而且含氧量也只及平原地區的一半,即便是登山隊員,也要帶著氧氣。不過,這對于筑基境界的趙無極來說,卻沒有什么特別的影響。
趙無極依然穿的是鳳山的那一套衣服,但他并沒有感覺到寒冷。小說中寫的,武功修煉到高深境界,可以寒暑不浸,這個說法是真實的。
珠穆朗瑪峰頂長年都在吹大風,且絕大部分季節里,峰頂的風都在八級以上,而且風向也基本固定,即從南坡向北坡吹拂。南坡下面,是印度洋。
在珠峰上立一塊巨碑當然要考慮到風的方向,即便系統出品,必屬精品,也應該講究科學,而不能和自然的力量對著蠻干。
趙無極在站峰頂的冰雪之上,稍為觀察和體驗了一下,就找到了真正的最高處,然后從系統中兌換出一臺電動掘冰機,開始“哆哆哆”地掘起冰層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