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在羅馬尼亞的成功,大大地減少了對英法和蘇聯的石油依賴,德國現在正在大力擴建燃油合成工廠,原料當然是煤和波蘭的天然氣,只要煤和天然氣充足,德國一年的合成燃油將很快達到三百六十萬噸,加上羅馬尼亞的三百萬噸,德國就可以擁有六百萬噸的燃料,基本可以滿足德國全面戰爭所需要的三分之二,還有三百萬噸的缺口,這還不包括戰爭損失的燃油,也就是說如果德國發動全面戰爭,最少還有四百萬噸的燃油缺口。
現在英法和蘇聯都在對德國出口石油,英法的限額是每年五百萬噸,蘇聯出口的限額的四百萬噸,不管德國攻打那一方,短時間內是沒有石油危機之憂的。
只要德國不像歷史上一樣,英法還沒有搞定就去搞蘇聯,結果陷入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其實那種戰略是非常愚蠢的。德國不管是先干英法或者蘇聯,就要一干到底,把那個敵人徹底打投降,才能動手去打另外一個。并且德國在打一個的時候,一定要想辦法穩住另外一個,這樣才能避免德國兩線作戰的困境。德國兩線作戰的困境,完全是希特勒自己選擇的,這可是希特勒重大的失誤之處,真是不知道死是怎么寫的。
張俊已經單獨和希特勒商量好了,就是選擇先干蘇聯,因為此時的蘇聯在全世界地輸出革命,那個組織的名稱就是共cang國際,這是蘇聯想革全世界資本家的命啊!所以全世界的資本主義國家是恨死了蘇聯,可以說蘇聯在二戰前是一個非常孤立的國家。德國如果率先干蘇聯。全世界都會為德國吶喊助威。雖然他們也就喊喊口號,但最少不會對德國進行經濟封鎖吧,德國生產的產品就可以通行全球,進口的石油最少也可以滿足戰爭的需要。
如果德國選擇先干英法,那情況就不同了,第一蘇聯不肯幫助德國,甚至會在背后插刀,另外就是全世界都不支持德國。限制德國的商品出口,也會封鎖德國的石油進口,美國佬也不會坐視德國滅亡英法,一統歐洲的德國對于美國的全球戰略來說,是極為不利的,所以美國必定會出兵支持英法。
兩種情況下,率先進攻蘇聯也就是德國最理想的選擇,斯大林的大清洗,也讓蘇軍積弱不堪,斯大林的集體農莊政策也讓蘇聯人民食不果腹。這樣的天賜良機,怎么可以放過。
……
張俊在華沙轉了一圈后。沒有發現什么大問題,治安良好,華沙的各大工廠開工正常,波蘭民眾情緒基本穩定,看來隆美爾這個不懂行政的老實人,還是能干實事的,隆美爾少的是政治手腕,而不是行政能力,這個千萬別混淆了。
既然華沙一切發展良好,張俊也就沒有必要留在華沙,讓隆美爾繼續主持好了,張俊現在焦急的是德國本土與捷克的武器生產整合,還有合成石油工廠的建設,這都是關系到德國生死存亡的大事,萬萬耽誤不得,全面戰爭的腳步已經很近了,張俊必須利用這段難得和平的時間,大力整合武器生產,提高軍火物質生產效率,張俊可不想讓自己的蘇聯的坦克海給掩埋了。
看看下面各國的二戰各用飛機和坦克產量,就不難分析出張俊加大坦克和飛機的任務是多么的繁重:
美國262524架,英國124164架,德國140885架,蘇聯144183架,日本62036架,意大利13371架。
二戰各國坦克產量:
美國:輕型29680輛,中型50632輛,重型2202輛,自行火炮及突擊炮20633輛
德國:輕型5968輛,中型19516輛,重型1830輛,自行火炮及突擊炮21044輛
蘇聯:輕型17438輛,中型67352輛,重型8467輛,自行火炮及突擊炮18975輛
日本:輕型3934輛,中型2576輛
同盟國的飛機總產量是德國的五倍多,各種坦克也是德國的五倍多,而英法蘇三國擁有幾乎無窮的資源,德國拿什么去和人家拼消耗,德國是一點資格和這些國家去拼消耗,那純粹是找死的行為,當然德國也有優勢的地方,那就是科技能力遠遠地走在其他各國的前面,就這點優勢不好好利用,一次錯誤的戰略決策就會徹底葬送,這一切對于張俊來說,可以說是步步驚心,一步踏錯,就萬劫不復。
現在看著張俊風光無限,德國裝備部部長,黨衛軍第一裝甲集團軍司令,波蘭總督,一旦德國進入全面戰爭,德國可以說是用一己之力挑戰整個世界,張俊手里就黨衛軍的一個裝甲集團軍,是不可能完全扭轉乾坤的,還是需要國防軍那幫孫子賣事力才可以。當然國防軍也不想張俊這個婊子養的老去挖他們墻角。
單間地說,張俊大力生產先進的飛機坦克大炮給國防軍那幫孫子使用,讓他們能夠在德國挑戰整個世界的時候穩住局勢,在這種情況下,張俊的黨衛軍才能大有作為,什么突破,穿插,迂回,打破僵局,積小勝為大勝。如此這般,張俊才有可能拯救德國,不然一切都是空談,沒有一點實際的空談。
張俊一回到柏林,就全身心第投入了組織武器生產中,為此張俊是天天在下工廠,巡視調查那些武器生產商的情況,只要那些武器商有什么要求,張俊是一概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