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算上機炮排和一個18人的連部,每個連約186人。
127毫米口徑的重機槍,打過去爽是爽,打到就是兩截兒,但真心沒必要配那么多。
近距離上,每個班3支56沖,算上各連排級干部同樣端著56沖,這火力在這年代已經堪稱喪心病狂。
中距離上56班也足夠壓制,至于遠距離,那都1000米往上了。
那么老遠,重機槍多了反而是浪費子彈。
不是所有人都是小鬼子,給重機槍配上瞄準鏡,玩成了重狙槍。
所以大口徑重機槍在陣地戰時就專門針對鬼子低空掃射的飛機,或者對遠距離敵方火力點進行壓制,一個連三挺足夠了。
老李雖然有火力不足恐懼癥,但現在也知道過度的堆積火力,在有些時候會成為累贅。
就比如安定城巷戰,四營推進的時候還地吭哧吭哧扛著重機槍前進,還得背負大量彈藥。
要說攻堅的話,什么掩體是一發rpg解決不了的?
且得益于八噸王作為運力,進一步節約了人力,精簡之后的每個步兵營,加上150人的炮連以及52人的營部,總人數縮減至約760人。
看上去沒有之前一個營上千兵力那么唬人,但作戰效率沒有絲毫減弱,經過進一步的訓練磨合之后還會更強。
重炮方面,那些原國軍老兵里面干過炮兵的也有不少,老李讓楊志華和王承柱去挑,挑出來200多,結合原炮營,組建了3個重炮營。
當然不是原先那個按照27門一個營的編制來的,當時那個完全就是老李為了昧下更多大炮。
后來經過楊志華的建議,說重炮一個營12門就差不多了,得配置專門的觀察指揮人員,以及所屬的高炮連,這樣可以單獨分出去對某個局部戰場進行炮火支援。
要不然所有大炮就只能一起扎堆,移動緩慢不說,目標還大,容易招來敵人的轟炸。
上次也是小鬼子的轟炸機不知道新一團有那么多高射炮,下回再來,他們拉高了轟炸,肯定會對炮營造成損失。
老李心情好的時候,還是很聽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