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婿人品這么好,他們送那么個能吃的娃去京師打秋風,實在是有點不要臉了!
但他們也不全是因為被顧閑吃怕了,這不是想著讓孩子去沾點神童的文氣,爭取日后也能考個功名嗎?
都十三四歲的人了,哪能整天只惦記著吃吃喝喝!
懷揣著這種想法,顧家爹娘把顧閑送上了船,殷殷叮囑他到了京師要聽姐夫的話,千萬莫要給姐夫惹禍。
顧閑面上一一應了,心里卻早就樂開花。
京師那可是天子腳下,天南海北的貨物匯聚其中,好吃的自然也多不勝數,顧閑已經迫不及待想去看看了。
顧閑別過父母,乘船一路北上。
他是去過京師的,只不過不是這個時代的京師。
那時候他也饞,家里把他塞給一個當大廚的遠房親戚做學徒,一當就是好幾年。
跟著那位遠房親戚,顧閑不僅學了一手好廚藝,還在各種聚會上聽了許多關于時局的討論,倒是真叫他了解了他們生活在一個多么動蕩不安的時代。
有的大人見他好奇地旁聽,還會笑著說什么“我來考考你”。
顧閑來者不拒,全都積極回答。
誰都喜歡一教就會的小孩,顧閑就那么從識字算數學到天文地理,什么都懂那么一點。
包括他那位便宜姐夫張居正的光輝人生,他都在一位老先生口中了解了不少。
這可是一位相當了不起的大改革家。
他主政的十年間針對政治、軍事、經濟、教育等方面的種種弊端進行了自上而下的變革,整個朝廷在他的主導之下一掃嘉靖年間的頹態高速運轉起來。
可惜這場改革最后沒能逃過人死政息的厄運。
在張居正去世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這位大明首輔的風評都不算好。
畢竟皇帝帶頭要扣他罪名,那當然是什么惡劣事跡都往他身上安。
直至明末風雨飄搖,張居正才終于得以恢復名譽。到了清末,梁啟超更是對他這位改革家大力贊譽,直夸他為“有明一代惟一的大政治家”。
這約莫就是所謂的“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臣”。
既然扣罪名的事是張居正死后才發生的,顧閑覺得自己走這一趟很有必要。
現在張居正才四十多歲,距離他病故還早得很,他可以悉心投喂這位便宜姐夫,爭取讓張居正多活個十幾二十年,為大明改革事業奉獻終身!
懷揣著這樣的想法,顧閑抓住四月天的尾巴來到了京師朝陽門外。
他背上背著一口鍋,左手提著父母準備的特產,右手提著自己買的肥美漕運鴨,好奇地在繁華熱鬧的街道上左顧右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