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李辰直接帶著三位先生暫時放下了這邊的事情,去了王窯村。
王窯村有現(xiàn)成的瓷窯,都不用改動,可以直接加工燒出玻璃液。
至于燒玻璃的原料,大山里多的是,這周圍,李辰就看見過好多石英砂礦,石灰石更是現(xiàn)成的,讓白沙村石灰窯那邊送過來就行。
至于純堿,也有的是,市面上甚至就能買到。
區(qū)別就在于如何調(diào)校這里面的比例。
這個時代其實是有玻璃的,只不過工藝太差、雜質(zhì)太多,做出來的東西既不透光,品質(zhì)又脆,所以,基本上沒有人用,市場推不開,這個產(chǎn)業(yè)自然就發(fā)展不起來了。。
但對于李辰這種化工專業(yè)大家出身的人,造玻璃,簡直不費吹灰之力。
不到半個時辰,所有的原料都已經(jīng)收集好了。
李辰也不廢話,按照比例將原料混合好后,送進了瓷窯之中。
等到一個時辰后,融化的玻璃液就已經(jīng)流淌了出來。
李辰利用造瓷的工具將這些玻璃液倒出來,制成了十幾塊的凹透鏡和凸透鏡,在制造這鏡子的過程中,又讓沈恬和喻浩親自動手,嚴格按照他的尺寸做了幾個長條圓木筒,并且還是能種可以接上好幾節(jié),可以來回伸縮的木筒。
最后,成功組裝。
他做的是最簡單的那種伽利略望遠鏡,區(qū)別就在于多加了幾組凹凸透鏡、能夠看得更遠罷了。
這玩意,放在后世,初中生都能做得出來,實在不要太簡單。
主要費功時就是在磨玻璃上,如何將玻璃拋光磨得更加晶瑩通透,視物清晰。
但這一點,雖然費事,但也不難。
因為王窯村制瓷的過程中,也要進行拋光打磨的,用的是油脂、皮革再加上金剛砂砂輪,雖然還未達到李辰想要的最佳效果,但也可以,完全可以用了。
這一通忙活,直接忙到了傍晚時分。
整個過程中,三位先生瞪大了眼睛,幾乎是半點不落地看完了全過程,并且牢牢地記在了心里。
而這也是李辰想要的,就是要讓這三位大師級的人物記住這些科學(xué)原理,然后再傳授下去。
至于保密這件事情,李辰并不擔(dān)心。
他已經(jīng)詳細打聽過了,這三位先生都沒有成家,家中親人也俱都早逝,早已經(jīng)沒有了什么牽掛——事實上,象山學(xué)院的那些先生基本都是被遺世孤立的人物,大都如此。
沒有親人,走到哪里哪里便是家。
況且,他們這般醉心于格物研究,而在這個時代能讓他們充分發(fā)揮才能、深入忘我地研究卻并沒有半點后顧之憂的地方,也唯有玉龍河了。
打死他們都不會走,更不必擔(dān)心泄密的事情。
所以,李辰才放心大膽地教授他們投石機還有造玻璃包括造望遠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