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喜相逢兄弟聚首遵天命群雄結義
《水調歌頭·七英盟》
金風催義聚,星斗會中天。江湖萍水,肝膽相照自前緣。
劍嘯龍吟虎躍,酒盡豪情未減,一諾重如山。生死同舟濟,風雨共擔肩。
燃香燭,斟烈酒,誓蒼天。七英結義,不負今世弟兄緣。
他日功成身退,歸隱漁樵耕讀,談笑話當年。但愿情長久,千里共嬋娟。
詩曰:
從趙治世至今天,英雄輩出盡人間。
水泊雷霆殄草莽,山寨烈火灼烽煙。
把酒言歡罡煞再,石碣緣應又重現。
回想昔日梁山事,洗心復仇鋒芒堅。
上回書道,王大壽三人逃至濟州城內,聞得百姓紛紛傳言,水泊梁山又聚起一伙好漢,續宋江等人大義,豎起替天行道杏黃旗,專殺貪官污吏,劫富濟貧。三人聽罷,俱各吃了一驚,嗟嘆不已。究竟端的如何?且聽在下細細道來。
卻說大宋宣和年間,那濟州地面端的是個好去處。怎見得?但見:東臨兗州府,西接曹州界,南靠單州城,北連鄆州地。方圓二百余里,城池堅固,人煙稠密。州治下轄巨野、任城、金鄉、鄆城四縣,更有那八百里水泊梁山,橫亙其間。端的是個四通八達的沖要之地,兵家必爭之所。
又說離這濟州城不遠處,約莫三二十里路程,有一座莊子,喚作聚豪莊。莊上廣招天下忠義之士,但凡逃難百姓到此,不分貴賤,盡數收留。更兼時常周濟貧苦,撫恤孤寡。莊客個個精通槍棒,義氣深重。那濟州城里城外,無人不夸。莊上兩位莊主,最是樂善好施,莊門前貼著一副對聯,寫道:“忠義雙全,收留黎民”。副匾刻:“劫一粒米,救八方饑;取不義財,鑄天下義”因此上,四遠鄉村,盡知他莊上名聲。
且看那聚豪莊時?但見:
青磚綠瓦,朱紅大門。左門貼秦瓊之像,右門繪敬德之容。門旁有千年老槐,枝繁葉茂,直插云霄。入得門來,至廳外,左邊十數座槍架,右邊亦是十數座槍架,各插滿軍器,刀槍劍戟,一應俱全,寒光凜凜,令人望而生畏。中央一座武藝擂臺,高數尺,闊丈余,乃莊中比武切磋之地。
有五句小詩為證:
濟州近郊處,豪莊巍然立。
廣開門戶迎,忠義之士集。
莊內綠樹蔭,環繞清波碧。
紅瓦飛檐翹,莊嚴又秀麗。
院落深深藏,武藝精進處。
槍棒聲陣陣,演練朝天時。
門前對聯掛,忠義雙全記。
彰顯莊主德,世人疾苦知。
此莊非尋常,乃是仁心駐。
四方美譽傳,善舉暖心窩。
且說這聚豪莊大莊主,姓顧名范則,表字文煜,籍貫原是平江府人氏,年方二十有五。祖上乃是顧承之后,只因芍陂論功獲罪,流徙交州,后裔逃難至鄆城縣落腳。其父顧麟早年經營鹽場,積得萬貫家財,遂成一方豪富。傳聞其玄祖顧胤曾隨太祖皇帝征討四方,立下汗馬功勞。這顧范則生得一副俠義心腸,專好周濟貧苦,開倉放糧,待人最是熱忱,因此鄉里都稱他作“今世孟嘗”。更兼他深通兵法韜略,尤敬那三國時偷渡陰平的鄧艾,曾用奇謀連破山賊,保得濟州一方平安。平日使一條九環大刀,腰間暗藏十把紅纓飛刀,百步穿楊,不在話下。故而江湖上贈號為“謀士載”。
有詩贊這顧范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