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熙元年深秋,洛陽城的銀杏葉在凜冽北風中簌簌墜落,如同漫天金箔鋪滿宮墻甬道。
司馬昭躺在含章殿的檀木病榻上,喉間泛起鐵銹般的腥甜。
他望著窗外凋零的銀杏枝椏,枯枝勾勒出的輪廓與二十年前遼東戰場上交錯的箭矢殘影重疊,記憶的閘門在生命的最后時刻轟然洞開。
魏正始五年,十六歲的司馬昭裹著厚重的玄色裘衣,在遼東寒霧中緊握馬韁。
父親司馬懿的中軍大帳前,積雪已被往來士卒踏成泥濘。
他望著父親伏案繪制的輿圖,燭光將那蒼勁的眉眼映得忽明忽暗,案頭堆積的軍報上,“公孫淵“三字被朱砂圈得殷紅如血。
“昭兒,“司馬懿忽然抬眼,鷹隼般的目光穿透帳內繚繞的煙霧,
“你看這襄平城池,三面環山,一面瀕水,若強攻必然折損?!?/p>
他將刻著北斗七星的青銅鎮紙重重壓在地圖上,“但只要截斷其糧道,再引遼水灌城“
司馬昭感覺心跳陡然加快,這不是書院里紙上談兵的推演,而是真實的生死博弈。
當魏軍的投石車開始轟擊襄平城時,司馬昭第一次直面戰爭的殘酷。
飛濺的磚石混著血肉掠過眼前,守城士兵的慘叫與戰鼓的轟鳴震得他耳膜生疼。
父親那句“戰場上最可怕的不是敵人的刀劍,而是人心“,此刻化作公孫淵部將開城投降時眼中閃爍的貪婪——原來比刀槍更鋒利的,是對權勢與活命的渴望。
正始十年的洛陽城春寒料峭,司馬昭在司馬府的密室內反復擦拭手中的環首刀。
兄長司馬師正往死士們的箭囊里裝填淬毒的弩箭,燭火將他冷峻的面容映得森然。
三更鼓響時,司馬昭率三百死士控制武庫,聽著遠處永寧宮方向傳來的廝殺聲,他忽然想起父親臨終前握著他的手說:“權力如同握在掌心的毒蛇,要么馴服它,要么被它吞噬?!?/p>
高平陵之變的血腥氣在洛陽城彌漫了整整三日。
當曹爽捧著印綬跪伏在洛水之畔時,司馬昭望著兄長揚起的下頜線,終于讀懂了權力更迭時那種令人戰栗的美感。
但這份勝利的喜悅很快被暗流擊碎——嘉平三年,父親在病榻前咳著血沫叮囑:“記住,司馬家的敵人從來不在明處?!?/p>
嘉平六年的許昌城,司馬昭站在兄長司馬師的病榻前,看著那只曾執掌千軍的手,如今連茶杯都握不穩。
司馬師強撐著將大將軍印綬按在他掌心:“毋丘儉、文欽叛亂未平,你即刻“
話音未落,一口黑血噴在印綬的螭虎紐上。
司馬昭抹去兄長嘴角的血跡,突然發現那枚從小佩戴的玉玨不知何時已經碎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