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朝時候,忽必烈改蒙古歷法,接受中原漢族傳統(tǒng)歷法,所以蒙古族也是過大年的,只不過他們不稱呼春節(jié),而是稱呼白節(jié)。
科爾沁的人會趕在白節(jié)之前送禮物到京城給太皇太后和太后,類似乎送新年禮物,同行的還有科爾沁的秀女,要在年后參加八旗秀女選閱。
來送禮的貴婦和秀女們聚在慈寧宮,滿屋子都是蒙古話,海棠瞬間覺得自己回到了聽力考場,處在一種聽得懂卻又聽不懂的玄妙境界里。
太皇太后就讓所有的皇女來見見親戚,這里面可能就有某個皇女未來的婆婆或者是婆家人。
可是宮里的皇女滿打滿算也就是六個人,海棠住的近,早早的跟著太后在這里等著親戚們,等到科爾沁的貴婦們來了之后,海棠穿著小襖和小棉褲在大人中間轉悠,和前不久見到的誥命不同,這些蒙古來的貴婦們很熱情,紛紛抱著海棠親親,見面禮不停的往海棠的懷里塞,抱都抱不住,不停的交給孫嬤嬤她們收起來,剛清空了懷里,接著又被塞滿。
特別是十格格來了之后,她和海棠兩個人的年紀大小差不多,但是十格格認生,抱著乳母的脖子不下來,不給人家抱抱,只要有人伸手,立即轉頭抱著乳母的脖子,靠近了她能哭出來。
所以海棠這個滿場子轉悠,長的白胖喜慶說著半生不熟蒙古話的小孩子就特別受人喜愛。
一個靠近太皇太后坐著的老婦人就說:“要不是因為這是姑媽家的孩子,我都想抱她回草原。”
太皇太后就說:“要是能抱走根本輪不到你,咱們九格格特別招人稀罕。不過也有那有眼無珠的人不知道咱們格格的好。”
她這是對皇貴妃有意見,主要是皇貴妃拒絕把海棠記入名下這一行為讓她很不滿,對于太皇太后來說,別的都能一笑而過,皇上和皇貴妃那吵吵鬧鬧的日子也能當笑話看,但是皇貴妃有眼無珠看不到海棠的好那就是她的錯了。
太皇太后說完也不給對方解釋,問起了今年草原上的雨水和草場,上個話題也就略過去了。
來的最晚的是二格格,因為剛才二阿哥回去了,見面就跟榮妃說他被兩個弟弟揍了,榮妃一方面為自己的太監(jiān)提心吊膽,就怕有禍事找上門,一方面覺得男孩子打架是正常的,打不贏下次再打,這不是大事兒,嘴里嗯嗯啊啊的敷衍他。
二格格聽的很認真,恨不得自己當時跑過去和二阿哥一起并肩作戰(zhàn),她拖了一會才來,來的時候還對德妃的幾個小崽子氣鼓鼓的,覺得和他們八字犯沖。
此刻來了之后太皇太后和貴婦們聊天,大格格笑著在一邊給她們端茶倒水,太皇太后看二格格來了沒多說,讓她去給太后請安。
太后左邊是五格格,右邊是六格格,都親熱的依偎在太后身上,陪著太后聽大家說話。一屋子人有心奉承,講笑話讓太后笑的前俯后仰,兩個格格也跟著哈哈大笑。
二格格拜見了太后,兩個妹妹和一屋子的女人給她見禮,太后頗有些不高興,因為大家說的正開心,她來了瞬間打斷這開心的氣氛,這日子對太后來說很重要,她一年到頭也只能這時候見一會娘家人,也不是年年都能見到的,自然是越開心越好。
大家紛紛落座,二格格看到五格格和六格格接著坐回了太后的身邊,一人抱著太后一只胳膊,她還是沒地方坐。
同樣沒地方坐的還有海棠,她是不坐,小孩子精力旺盛,不斷的從桌子上拿水果給十格格,十格格在一邊的高椅子上坐,身邊沒什么人卻堆滿了果子,她小手指著哪兒,海棠就噔噔噔跑過去給她拿來,一個指一個拿,姐妹兩個玩的甚是歡樂。
二格格就尷尬的站著,蘇麻喇姑趕緊把一只雕花小凳子端起來放到了五格格身邊,請二格格坐下。
說話的時候外面大雪紛紛墜下,太皇太后得知外面下雪,就跟大家說:“太晚了,你們先回去住著,年前別走了,這幾日你們都進宮來陪著老婆子說說話。”
這些蒙古貴婦都打算留在京城過節(jié),也知道今日剛相見,說不了私密的話,于是紛紛站起來告辭。
一聽說她們要走,海棠鬧著讓孫嬤嬤給她穿大襖,說要替老祖宗和太后送送她們。
一屋子人笑起來,太皇太后就說:“讓她去,到大門口站著去,話說出來了就要做!”
海棠真的裹著大襖把人送出慈寧宮,嘴里滿蒙漢各種好詞輪著說,什么“路上慢點”“平平安安”“過個好年”……
她看著這些人走遠了才跑回來。
屋子里沒外人了,太皇太后問她:“都送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