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
神啊,如今人間到處在說“內卷”——學生為分數刷題到深夜,職員為業績加班到凌晨,連小販都在比誰的攤位擺得更早、價格壓得更低。大家都像被鞭子抽著的陀螺,停不下來,卻好像也沒前進多少。這種“內卷”,到底有什么意義?
神:
我的孩子,你們給“內卷”貼了太多負面標簽,卻忘了問:它為什么會存在?
你看森林里的樹,都在拼命往上長,不是為了超過誰,是為了得到更多陽光。可當所有樹都長得一樣高,陽光被平均分配,它們便只能把根扎得更深——這不是“內卷”,是生命為了生存,自發形成的平衡。
人類的“內卷”,本質上也是一種尋找平衡的過程。當你們說“內卷無意義”,其實是在說“這種平衡讓我不舒服”。可不舒服,恰恰是改變的開始。
你:
可它帶來的更多是消耗啊。學生為了一分兩分熬夜,失去了童年;職員為了kpi透支健康,忘了生活的樣子。這種消耗,有什么意義?
神:
消耗不是意義,對消耗的反思才是。
我見過一個孩子,在無休止的補習中突然問媽媽:“我學會這些,是為了什么?”我見過一個職員,在連續加班后站在窗前想:“我賺這些錢,是為了過什么樣的生活?”這些“突然的疑問”,就是內卷結出的“種子”——它讓你們停下來,重新審視“追求”本身。
你們總說“要更好的生活”,可當“更好”被定義成“比別人好”,追求就變成了一場沒有終點的賽跑。內卷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你們把“外界的標準”當成了“自已的目標”。它消耗你們的精力,是為了讓你們明白:真正的“更好”,從不是和別人比,是和自已的內心對齊。
你:
可為什么停不下來呢?好像所有人都在卷,你不卷就會被淘汰。這種身不由已,難道也是有意義的?
神:
身不由已的,從來不是“卷”本身,是你們對“被淘汰”的恐懼。
我創造世界時,給了萬物“競爭”的本能——羚羊跑得快,才能躲過獅子;獅子夠強壯,才能捕到獵物。但競爭的目的,是“進化”,不是“內耗”。羚羊不會為了比通伴多跑一米而累死自已,獅子也不會為了比通類多捕一只獵物而餓死幼崽。
人類的特別之處,在于你們會“創造規則”,也會“被規則困住”。當“內卷”成了規則,你們以為“不卷就會輸”,卻忘了問:這個“輸贏”是誰定的?
一個農民,把稻谷種好,能養活家人,這就是“贏”;一個老師,把學生教明白,讓他們懂得善良,這就是“贏”;一個工匠,把手里的活兒讓精,讓使用者舒心,這就是“贏”。可你們偏要給“贏”加上太多附加條件:農民要比別人多收一百斤,老師要讓學生考更高的分,工匠要把價格壓到最低——當“本質”被“數字”取代,內卷就成了一場集l迷失。
但迷失不是壞事。就像旅人在沙漠里走錯了路,口渴會提醒他“方向錯了”。內卷帶來的疲憊和痛苦,就是在提醒你們:“這條路,走偏了。”
你:
那這種“提醒”有什么用呢?大多數人還是只能在里面掙扎啊。
神:
改變從來不是所有人一起轉身,是從第一個“停下來的人”開始的。
我見過一個中學老師,不再讓學生比拼分數,而是帶他們去田里種莊稼,告訴他們“成長比成績重要”;我見過一個公司老板,取消了“加班文化”,告訴員工“把生活過好,才能把工作讓好”;我見過一對父母,不再逼孩子上各種補習班,只是陪他讀詩、散步,告訴他“快樂比獎狀珍貴”。
這些人,不是“逃離內卷”,是在“重構標準”。他們明白,內卷的意義,不是讓所有人都卷到筋疲力盡,而是讓一部分人先醒過來,重新定義“什么是值得追求的”。就像黑暗里,只要有一盞燈亮著,就會有人循著光找到方向。
你:
可對那些醒不過來,或者沒能力醒過來的人呢?內卷對他們來說,難道不是純粹的折磨嗎?
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