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火槍去年初就研發出來了,而且一下子就是兩款,只是都屬于小批量試用階段,還沒有正式命名,暫以灤州型和海河型區分。
說是新款,實際上兩款火槍在長度、口徑、外形等參數上一模一樣,唯一的區別就是裝彈和擊發裝置。目的也只有一個,針對兩款不同的新式彈丸。
這兩種彈丸區別還是挺大的,一種類似目前使用的絲綢和油紙定裝彈,但多了個小配件,只有米粒大小的銅帽。另一種則是銅外殼的定裝彈,在底部有個用石蠟封住的小洞。
灤州型是一支后裝線膛槍,搬動機簧打開尾部彈倉,裝入油紙定裝彈,關閉彈倉時內置的鋼片會將油紙切開,露出發射藥。然后將小銅帽扣在彈倉后部的細嘴上,扣動扳機引發擊錘敲擊。
銅帽里面被封住的特殊火藥會因為擊打爆燃,順著細嘴傳入彈倉,引燃定裝彈發射藥,將彈頭發射出去。
海河型的槍管后部有個長方型窗口的彈倉,里面套著一根短鋼棍。通過轉動角度卡死,代替了槍管的后堵,原理有點像后裝火炮的炮閂,被稱作槍栓。
拉動槍栓打開彈倉裝入銅殼彈丸,推上彈倉扣動扳機。槍栓里面的機簧會彈射出一根鋼針,擊穿銅殼彈底部的蠟封,引燃發射藥,射出彈丸。
一根鋼針為什么會引燃發射藥呢?秘密就在銅殼彈尾部的發射藥里。那里藏著一個小藥片,材質和銅帽里的特殊發火藥一樣。
這種發火藥比發射藥敏感的多,通過撞擊就能引燃。鋼針快速穿過蠟封穿刺在小藥片上也能將其引燃,進而引爆發射藥。
據說這種神秘的引火藥就是當年害死趙士禎的罪魁禍首,當王徵接手繼續研究時,三四年間又炸過十多次,很危險也很難處理。
不過再大的難題也架不住成年累月不顧傷亡的一次次試驗,最終還是讓王徵找到了批量制備的方法,并總結出相對安全的流程,同時制造出來兩種新式彈丸。
為啥非要弄兩種,就不能把兩種的優點湊在一起,生產一種多簡單。王徵肯定也是這么想的,但他做不到,這兩種新式彈丸各有優缺點,無法替換。
銅帽叫做火帽,用其發射定裝彈的火槍被稱作火帽槍。火帽個頭很小,生產出來時會一粒粒粘在兩層油紙中間,既防潮又方便攜帶,只要不用力撞擊不會誤炸。
即便炸了,只要不和定裝彈放在一起也不會傷人。運輸時用軟質材料間隔,再用堅固的木箱包裝,防止大力碰撞,就比較安全。
使用的時候摳破油紙,拿出火帽扣在引火管上即可。由于引火管很細,只要不把槍支后部泡在水里、不讓彈倉進水,即便是下雨也不影響正常發射。而銅帽的開口上用石蠟密封,就算短時間扔在水里也不影響使用。
使用定裝彈和火帽之后,火槍的裝彈流程明顯減少,速度加快,稍加練習就能達到每分鐘六發的水平,熟練了之后還能提高。
如此說來火帽槍擁有使用方便、結構簡單、發射快捷、成本低廉、能在雨天作戰等優勢,應該很實用了。
但是……縱有萬般優秀,火帽的缺點依舊十分突出。發火藥對金屬具有很強的腐蝕性,與氧化金屬結合后敏感度會大幅提升,所以生產出來的成品不能存儲太長時間,以兩個月為限。
這下總參謀部就不樂意了,要負責陸軍和海軍的后勤補給就得存儲足量的各種武器彈藥。結果只能存儲兩個月,一旦發生大規模戰爭,如何安排生產和運輸都成了大問題。多了存不住還很危險,少了又不夠用。
在總參謀部的強烈要求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