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王朱楧(yang)是朱元璋的十四子,生母郜氏出身宮女,在朱元璋駕崩后殉葬。肅王的封地是甘州左衛(wèi),屬于陜西行都指揮使司,后世稱作張掖市。
這個地方別說在明朝,放到后世也能稱作詩和遠方,生活條件肯定很艱苦。朱允炆繼位之后展露出削藩的意思,朱楧趕緊上疏申請內(nèi)遷,獲得批準后遷到了臨洮府蘭縣,也就是后世的蘭州。
翻遍了宗人府、錦衣衛(wèi)、司禮監(jiān)的存檔,凡是記錄肅王府的文字里都透著一個字,窮!親王的歲祿應(yīng)該是五萬石,可肅王的歲祿最高時只有一萬石,很多時候只有五千石。
理由挺奇特,說是路途遙遠運輸不易,所以祿米十不存一。可問題是銅錢、白銀、綢緞?chuàng)p失小,也沒見給人家補上,只以寶鈔沖抵。所以說吧,史料這個玩意不能全信,看的時候必須帶腦子,進行邏輯分析。
洪濤得出的結(jié)論就是朱元璋不喜歡這個庶出的兒子,后世里的皇帝也不太待見這位出身低微的親戚,能保留王位給點歲祿就不錯了。
反倒是朱國祚對肅王一脈的評價很不錯,他說到現(xiàn)任肅王朱紳堯為止,肅王府在當?shù)氐娘L(fēng)評是所有藩王里最好的,每位肅王的生活都相對簡樸,除了王妃之外妾室也不多。
慶王朱栴(zhan)是朱元璋的十六子,生母是皇貴人余氏,洪武二十四年封為慶王,封地在陜西慶陽府。多說一句,在明朝是沒有甘肅和寧夏行政區(qū)的,只有陜西省和陜西行都司,包括了后世的陜西、甘肅和寧夏大部。
洪武二十六年,還未結(jié)婚的慶王就被勒令就藩。但還沒走到慶陽府圣旨追來了,朱元璋改了主意,不想讓他去慶陽,而是換成了寧夏衛(wèi),也就是后世的銀川。
寧夏平原與河套平原雖然緯度高,但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有塞上江南之美稱。西夏國就在此定都,悉心經(jīng)營了二百多年,看上去老朱對這個庶出的兒子還是不錯的,專門在邊塞挑了個條件最好的。
實際上明初的寧夏一點都不好,西夏都城已經(jīng)被元朝完全毀掉,只剩下殘垣斷壁和滿目荒夷。不光人口稀少,還是明朝和蒙元的邊界,隨時隨地都有韃靼騎兵扣邊。
朱栴抵達寧夏衛(wèi)時情況比他想象的還差,根本找不到能當做屏障的城池進行防御,只能硬著頭皮給老爹寫信,懇求換個封地。
朱元璋心里也知道兒子沒說瞎話,可又沒有更合適的兒子替換,只能來了個折中,允許慶王南撤300里,在韋州建府。
雖然韋州只是個小城,卻比寧夏衛(wèi)安全多了,距離內(nèi)地也近,糧草轉(zhuǎn)運起來更方便。朱栴沒再挑三揀四,趕緊跑到韋州安頓了下來,還在當?shù)匦l(wèi)所軍官家里找了個媳婦。
與世無爭的小日子沒過幾年,四哥朱棣就和侄子朱允炆為了皇位大打出手,首當其中的就是藩王,不想站隊也得選。朱栴比較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壓根兒就沒有皇帝命,索性兩邊誰也不幫,悶頭假裝不知道。
待到朱棣贏了,他馬上主動把兵權(quán)上交表示臣服。朱棣估計也知道這個弟弟不受老爹待見,封地還是最次的,于心不忍,派人去寧夏衛(wèi)幫著修建王府。
朱栴一聽立馬急了,火速趕到寧夏賴在王府工地上阻撓施工,同時趕緊給四哥去信訴苦,邊塞太艱苦也太危險,想把封地往內(nèi)地挪一挪。
朱棣也沒說不成,只是挨個描述了一下其他幾位南遷親王的狀態(tài),讓十六弟自己選。朱栴一看,得,還是別換了,合算南遷的這幾位哥哥都被四哥懷疑和忌憚,將來肯定沒好果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