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丁未科殿試金榜題名進士榜掛了出來,王家楨一甲、左光斗、楊漣、周朝瑞、袁化中、孫承宗、熊文燦、金世俊、真憲時、楊嗣昌……到底還有沒有遺漏洪濤不敢確定,他的記憶里只有這么十位,于是一股腦的被通過了殿試,全放在二甲進士出身里了。
據史料記載,顧大章、左光斗、楊漣、周朝瑞、袁化中都是東林黨骨干,史上有名的東林六君子只少了一個魏大中,合算他們都是同年。
按照洪濤的執政理念,在朝堂里是必須壓制結黨現象,明知道這幾個人都是未來的東林黨骨干,為啥不以筆為刀咔嚓完事,還有意選為了進士呢?
確實,洪濤剛剛看到這幾個名字時立馬有了不選的想法。在古代無論多能折騰,只要進不了編制當不了官一切都是白搭。這樣就等于來了個釜底抽薪,不知不覺間免除了后患。
可轉年一想吧,又覺得這樣做未免太狹隘也太膽怯。明朝末期黨爭問題成因很復雜,不能簡單的把責任都推到某一方頭上,更不該帶有主觀偏向。
后世里有的人一聽閹黨就覺得全是壞人,那是不讀、不思考歷史,從小被教材洗了腦的表現。有些人認為是東林黨空談誤國,同樣偏激了。
朝堂政治,從古至今就沒有干凈人,更沒有干凈事。只要參加進來了,有一個算一個全是齷齪、卑鄙、腹黑、無恥的小人。原因很簡單,誰不具備這些品質誰就沒資格玩下去。
換句話講,你要是天天說實話、專門為了百姓和領導作對,打死不愿意踩著別人的肩膀進步,即便考中了狀元也在官場里混不下去,更別提上升了。
那么問題就來了,假如你只是個九品小縣官,有機會在朝堂里發出聲音、能成為忠臣或者貪官、有機會誤國或者救國嗎?
想獲得這個機會,首先要在官場生存下去,然后再一步步爬到高位,拿到一定份量的權力。而想做到這兩點,就必須同流合污。出污泥而不染只會被同僚當做異類,因為不符合整套系統的技術參數而被拋棄。
另外就目前從各方面得到的信息看,除了楊漣和顧大章與東林黨人接觸密切之外,剩下三位還沒有比較明顯的政治傾向。
說白了全是剛步入仕途的新人,在閹黨和東林黨勢同水火之前,不需要急著站隊,將來會有什么樣的變化,一部分取決于他們自己,一部分取決于朝堂環境,暫時不好下結論。
(本章完)
喜歡不明不清請大家收藏:()不明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