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陛下有意在應天府設一書院,欲將皇子皇孫及重臣子弟盡數納入其中求學。”
“此前曾遣人選聘山長,卻因朝野文士寒心,應者寥寥,只得作罷?!?/p>
“書院若成,必得尋一位德才足以服眾的大儒坐鎮。”
“你乃我方孝孺關門弟子,僅此名號,便足以令天下士子仰望?!?/p>
“你既有心避開朝堂紛爭,何不毛遂自薦,擔此書院山長之職?”
“如此,一則可得歷練,二則可廣結朝中文武門路?!?/p>
“人脈愈廣,根基愈深,日后前程方愈是廣闊!”
方孝孺此言雖直白,卻字字珠璣。李宗元當日質問師承的場面,李子城猶在眼前。若方孝孺仍在朝堂,李宗元豈敢如此放肆?
見弟子似有顧慮,方孝孺又溫言道:“你尚年輕,日后入朝為官,機會良多。然此刻鋒芒太露,恐成眾矢之的。急流勇退,韜光養晦,方為明智之舉,待他日厚積薄發!”
李子城深知老師用心良苦。朱高煦的針對,已讓他感到寒意。此刻老師再次點明,他當即決斷:“老師教誨,學生銘記。此確為良機!明日早朝,學生便向陛下請命。能效法恩師,教書育人,亦是學生夙愿!”
李子城有心急流勇退,卻不知樹欲靜而風不止。
他朝堂之上那番慷慨陳詞,早已讓聯名死諫的文官集團視其為眼中釘、肉中刺。
而賭約落敗的漢王朱高煦,更是對李子城恨意難消。
朱高煦之恨,非因李子城才華出眾。他貴為漢王,李子城再耀眼,終究是臣子。若為大明江山計,他本該鼎力支持。
可恨李子城是父皇為太子朱高熾扶植的臂膀!其種種作為,已讓覬覦儲位的朱高煦深感威脅。
若李子城真投入太子麾下,他朱高煦憑何相爭?是俯首聽命的錦衣衛?還是朱高燧的北鎮撫司?
念及此,朱高煦對李子城的忌憚便如毒藤纏繞,越收越緊!
朱棣最恨藩王勾結朝臣。身為漢王,朱高煦自不會犯此大忌。即便不結黨,他亦有法子對付李子城。
如今,他只需等待一個契機!
李子城離開翰林院時,已是暮色四合。
戶部已為他擇定宅邸,派人知會。待他尋到地方,才發現竟是建文朝一位獲罪老臣的府邸。那老臣闔家被誅,此宅便成了京中有名的“兇宅”,尋常人避之不及。
戶部將此宅撥給他,用意不言自明。
李子城對此卻渾不在意。當夜便購置了些簡單家具,獨自搬了進去。因匆忙,尚未雇請仆役。
偌大宅院,只他一人。夜深人靜,難免孤寂,只得捧書消磨。
子夜時分,他手握書卷,困意漸濃。
忽然,院中傳來一陣窸窣異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