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國看著大家,給出了兩個辦法。
一個是買種豬和豬崽,另一個便是進山去抓一些回來。
當然,這個工作也只能是他來做,其他的人還真做不了。
眾人商量了差不多一天,才把所有的事情都定了下來。
之后的事情王建國就不管了,完全由村委會出面去協(xié)調(diào),去集資。
第二天,剛吃過早飯,村里的大喇叭就響了起來。
“各位村民請注意,各位村民請注意,每家每戶派一個代表到村委會來,派一個代表到村委會來。”
大喇叭連續(xù)廣播了兩遍,讓所有的人都很好奇,村里這次又有啥事情了。
反正現(xiàn)在都已經(jīng)秋收完畢,大家都沒有了什么活。
于是,三三兩兩的人便都去了村委會。
“村委會這是有啥事兒啊?”
“這誰知道啊,咱又不是村委的人。”
“就是不知道是好事還是壞事。”
“想那么多干嘛,去了不就知道了嗎。”
所有人一邊往村委會走,一邊小聲的議論著。
很快,村委會的大院里便聚滿了人。
看到人來的差不多了,老支書拿著話筒走了出來。
“既然大家伙都到了,那我問問大家,對今年的收成還滿意嗎?”
老支書看著所有人,沒有先說養(yǎng)殖場的事情,而是先聊起了今年的收成問題。
糧食都已經(jīng)收回了各自家里,自家一年能收獲多少斤糧食,大家心里都有數(shù)。
交完了公糧和村里的提留,剩下的便是自己的。
“老支書,看著比集體的時候收獲多了一些,但交完公糧和提留,我們也不剩多少。”
“是啊,咱這山里的土地比不了山外,真不出糧食啊。”
“聽說山外每戶人家,最少都能剩一千多塊錢。”
村民們你一句我一句的說了起來,可是地不出糧食,他們又能怎么辦。
“好了,大家都靜一靜,這就是我召集你們來的目的。”
老支書阻止了大家的吵鬧,說出了他的目的。
“村里想集資辦一個養(yǎng)殖場,給大家增加一些收入,有愿意的可以出錢入股。”
老支書把辦養(yǎng)殖場的事情,詳細的和所有村民說了一遍。
村民們聽了之后,有些人很是心動,但大多數(shù)人都不看好,都不打算入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