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偃突然感覺,自己越來越像一個超級大國的中軍將應該有的樣子了,湨梁會盟自己出盡了風頭,連續教訓了齊國、莒國和邾國。
但這幾個諸侯都是原本的中原諸侯,如果能夠教訓一下楚國陣營的某個諸侯,那自己的威望豈不是更不得了?
正想著,許國出事了。
許國,可以說是春秋時期一個“流浪”國家,有趣吧?流浪狗我們聽說過,流浪的人也曾出現,如犀利哥和晉文公。
但一個國家的流浪,貌似是奇聞。但在春秋時期,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許國是一個姜姓諸侯,最早被封在許昌一帶,國小勢微。長期以來,許國夾在許多比自己猛得多的諸侯中間,以委屈求全作為生存法寶,從不敢惹任何諸侯,但總隨便被那些個大佬諸侯們欺負。
許國單單被楚國侵略到讓國君“肉袒”便有兩次。肉袒前面我們講過了,國君在敵軍面前牽頭羊跪下認罪。
許國在百余年時間里,被侵略十余次,單單是鄭國,就打了許國九次。
后來許國實在混不下去了,便想著要換個地方呆了。于是,公元前576年,許國遷到了葉地,即今天河南省葉縣西南一帶。
公元前533年,許國又遷到了城父,即今天的安徽省亳州東南一帶。在城父又混不下去了,公元前529年,又遷回葉地。
過了五年,即公元前524年,許國又在葉地混成了貧民,無奈再次遷至容城,即今天的河南魯山東南一帶。
遷至容城,是得到楚國允許的,因為許國表態將成為楚國忠實的附庸。正是因為如此,楚國才給了一塊地給許國人筑城建都。
一段時間以來,許國往往年便要遷一次。要知道,許國遷的可不是一個村一個縣,而是整個國家。
國家要怎么遷?在春秋時期,土地其實是很多的,而人口卻很少,尤其是長年戰亂,人民得不到休養生息,人口的自然增長非常緩慢。
遷國,主要是遷兩件東西,一是祖宗的牌位及國之宗器,如祭祀用具和典章文書,當然,還有財寶。
二是人口,將全國人民都帶著流浪到另外一個地方定居。
簡單吧?
當然,這些都是后來的事了,這里我們要講的是公元前576年,許國遷到了楚國地盤,成為了楚國附庸。
此時的鄭國已經歸順了晉國,成為中原諸侯聯盟一分子了。對于楚國附庸許國,鄭國對這位世仇鄰居許國便痛下了殺手。
鄭國一向受大國欺負,心頭積了大把的悶氣,此時有一個發泄的機會,還不好好利用?
于是,鄭國三天兩頭去欺負許國。前面說過,百余年里,單是正式的大軍出動侵略許國便達到了九次之多,更不要說日常的小打小劫了。
許國人的委屈承受力終于到了極點,也終于想明白了一件事:
既然你鄭國是聽晉國的,如果咱許國也歸順晉國,那以后你鄭國想要來欺負咱,咱可以向晉國告狀,請晉國出面作主不就行了?
于是,許國就派人去見晉平公,表示許國實在受不了被楚國和鄭國的霸凌。許國對晉國表示:老大,就讓咱許國跟您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