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至此,有時不禁掩卷而笑,當然,咱笑的是鄭國。
鄭國終于發現,作為一塊合格的夾心餅干,最好的辦法便是誰來討伐自己,自己便立即宣布投降誰,這就可以免除刀兵之災。
因為鄭國已經看得很清楚了,無論是楚國還是晉國,這兩個超級大國的真正意圖并不在鄭國,絕對不會真正滅了鄭國!
他們,只是把自己鄭國當成一顆棋子而已。
據說,當時的鄭國執政團隊作出了一個正確的選擇:
楚國來討伐,則立即向晉國求援。如果晉國派出了援軍,則死命抵抗。
如果晉國不派出援軍,則立即向楚國表示臣服。
楚軍撤后,立即向晉國主動說明鄭國是表面上歸順楚國的,內心是向著晉國的。
但這樣的政策會持續多久呢?
當然持續不了多久!因為對楚國來講,鄭國這顆棋子,總會有終極一用時!
楚國國君楚莊王認為,如果楚軍再次討伐鄭國,那鄭國必定會向晉國求援。
連續向晉軍示弱后,晉軍肯定會三軍而出,以圖再次大敗楚軍。
謀求與晉三軍決戰,正是這位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楚國歷史上最偉大君主的戰略意圖!
為了能夠真正與晉國三軍決戰,楚莊王已經連續試探了晉軍多次。
他不愿意與晉國搞小規模的沖突,要打,便打場大仗!
晉軍代行中軍元帥郤缺也感覺到了楚國佬的戰略意圖,他必須要為即將到來的大戰作準備。
現在西線無戰事,因為秦國佬幾乎已經趴下了,唯一的隱患便是赤狄部落。
這些年來,赤狄部落屢屢進犯晉國,確實給晉國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根據荀林父的對狄策略,就是讓赤狄部落多搶點。赤狄組織一次對晉國的侵犯行動,講到底是在消耗赤狄本身的力量。
根據荀林父的解釋,赤狄組織一次侵略,需要大量的人力與物力配套,這個與中原各國組織一次軍事行動是一樣的。
赤狄部落與中原各國所不同的是,赤狄只圖一個搶掠,而每次搶掠的組織性是極差的。有的武裝分子可能搶到了東西,而有的可能是白忙乎一場。
更要命的是,赤狄部落的等級觀念太強,普通武裝分子哪怕是搶到了東西,也極有可能是被首領或者上面的領導給奪走了。
每一次赤狄部落的搶劫行動,往往先是中原各國的被搶了,然后是赤狄部落內部再開搶。
這樣的結果,是赤狄部落高層越來越不得人心!
用荀林父的話講,內耗將越來越大,最終將失去民眾擁護的基礎。
然后,晉國組織一次外科手術式的打擊,主動出擊,就可以一次性將赤狄隱患解決掉!
郤缺不得不對荀林父的策略表示佩服,這確實是符合赤狄部落的基本特點的。
但現在楚軍屢屢進犯中原,為了準備與楚軍打一場大仗,郤缺必須考慮應該對赤狄有所行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