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公元前627年,魯國國君魯僖公薨了。
按規定,一國發生國君去世、新君即位等重大事件時,必須向盟國通報,當然也必須向盟主匯報。
但新任國君魯文公因為要處理國家大喪實在太忙,所以沒有親自赴晉國向晉襄公匯報,只是派出卿大夫公子敖出使晉國。
晉襄公處理完了一大堆事后,發現魯國的這個問題線索還沒有處置完畢,那現在可以騰出手來要教訓魯國了。
晉襄公之所以必須教訓魯國,那是為了維護晉國霸主權威的需要!
父親晉文公以及歷代晉君好不容易把一個強大的晉國交給自己,無論哪一方面都要將晉國維護好。
所以,在晉襄公時代的晉國,真的很忙很忙,單單史料記載的事件便相當多。
關于魯國的事,則記載得更為詳細。因為史料中有一部份量很重的《春秋》,這正是魯國人編寫的。
聽說自己將要受處分,魯國國君魯文公慌了,他馬上作出補救措施:帶了大把的財物去晉國朝見晉襄公。
晉襄公一看,喲,服軟了啊,但總不能這樣放過你魯國吧。太傅,你辛苦一趟,去接見一下魯侯吧。
太傅,即陽處父。
公元前625年4月13日,陽處父受命,在晉國接受了走了將近一個月才到達晉國的魯文公的朝見。
這代表什么?
這代表晉國正式開啟了大夫級別的官員,接受諸侯國國君朝見之先例!
按理,這是非常不禮貌的。你晉國再強大,大夫就是大夫,人家國家再弱小,那也是諸侯啊,兩國的外交活動,必須講究一個外交人員地位上的平等。
你晉國太霸道了吧?
但晉襄公就是要立威,就是要霸道!
而且,晉襄公也實在太忙,老是把精力放在接見各國國君一系列繁文節的朝見禮儀上,寡人治什么國理什么政?
晉襄公此舉不但開啟了在晉國由大夫接受諸侯國國君朝見之先例,還開啟了在整個春秋江湖,由大夫接受其他諸侯國國君來本國朝見之先例!
有了節后面還有哦,請,后面更精彩!
依臣所見,對秦國,我們作好敗一仗的準備。
但要做到敗而無損,既要讓秦國出了氣,掙回點面子,同時要向秦國展示強大的軍事實力,讓他們知難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