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戰完敗于晉國的楚國,滿心歡喜地看著晉國與秦國因為崤山一役徹底交惡,迅速與秦國結盟,使秦國成為楚國長期的、堅定的盟友。
所以說,晉國在崤山設伏,雖然是沉重打擊了秦國,但對晉國長遠來看,非常不利。
崤山之戰,楚國雖未參加,但卻是最大戰略受益者。
當然,對于晉國來講,至少此戰是完全符合晉國國家利益的。
此戰后數年內,秦國不再有挑釁晉國的軍事實力。
此時的先軫,又盤算起取得這場戰役勝利后的國家利益了。
在先軫的戰略思考中,有兩點他必須解決:
沒有結束,請!
這里有意思的是古人的名字中有很多會帶有一個“父”字,我們已經碰到過好幾個了,如晉獻公晉惠公時期的邳鄭父,還有這個陽處父。
陽處父應該叫陽處,氏陽名處。名字后面加一個“父”字,應該是其后代對祖先名字所加的一種尊稱,也可能是指人們對男性長輩的尊稱,也有的指長者。
陽處父是這個時期晉國一位著名的善謀大夫,可以說是智計百出。
這次他領命去追孟明視等三人,那是絲毫不敢大意,駕著自己的戰車便向黃河邊趕去。
但終歸還是晚了一步,陽處父急匆匆趕到黃河邊,正好見孟明視等三員秦將的渡船剛離岸。
陽處父急中生智,他三下五除二將自己戰車中的一匹驂馬給解了下來,牽著走到岸邊,對著渡船大聲叫道:
“將軍且慢走,主公著我前來送行。此去秦國,路途遙遠,主公擔心將軍疲憊,特吩咐我饋贈將軍以戰馬。將軍快回來接受饋贈吧。”
孟明視等人是誰?
此時得脫囚籠,如魚入大海鳥入山林,怎么可能被陽處父這等伎倆給騙回去?
什么路途遙遠,過了黃河,就是秦國了,還需要什么戰馬?
孟明視等人朝陽處父拱手作揖,道:“外臣感激晉侯恩德,不殺之恩,在此謝過。
外臣此番回秦,若幸得寡君赦免,那對晉侯之恩,外臣三年之內必當報之!”
史料的記載是“三年必報君賜”!
古人講話真是含蓄得到了極點,孟明視說什么三年必報君賜,其實就是三年我們將來報仇。
陽處父無可奈何,看著孟明視等人的渡船遠去,直到看著他們在黃河那邊上岸,搖了搖頭輕嘆一聲,回去向晉襄公復命。
喜歡春秋晉國風云請大家收藏:()春秋晉國風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