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取得對蠻夷諸侯的大勝,向天子獻捷,按理應該是主動赴都城洛邑去獻捷的。
但晉文公卻是在鄭國的踐土獻的捷,這里便有一個問題,即要把天子請過來。
但是,作為臣子諸侯向天子提出移駕的要求,這是不合禮的,這叫臣宣天子,搞得天子是被臣子差遣來的。
為了讓晉文公的行動合法化,或者為了給周襄王一個臉面,于是史書記載當時正好是周襄王在踐土附近打獵,聽說晉國戰勝了楚國,非常高興便主動過來了。
反正讀春秋歷史,我們可以把禮數這玩意兒當成一個基本點來把握。
在那個把禮當成一切生活生產活動根本準則的年代,通過一個人一個諸侯國所言所行是否符合禮數,可以理解當時一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為什么會得到那樣的評價。
晉文公必須要向全天下諸侯都展現他是那么有禮數,所以盡管他是“召”了周襄王來踐土,非常不合禮數,但史料的記載必須合乎禮數!
所以周襄王不是晉文公召來的,而是正好在踐土這地方打獵。
晉文公知道后,便在踐土為周襄王修建行宮,好吃好喝招待,再順便向天子獻捷。
現在天子給予了九賜這樣隆重的賞賜,晉文公難道便坦然接受了?
為了體現自己的禮數,晉文公必須再三辭讓。
這個再三,要確保是真正的三次。節后面還有哦,請,后面更精彩!
另外幾個諸侯國呢?
齊國不用說了,此時是堅定地與晉國站在一起。
莒國本就夾在齊、魯兩國之間,生存非常困難。齊桓公在時,莒國堅定地抱著齊國大腿,與魯國總是鬧點矛盾。
現在中原出了個晉文公,莒國立即選擇將晉國這根眼下最粗的大腿給抱牢。
只有秦國比較特殊,因為秦國從來沒有參加過中原諸侯的類似會盟,秦國一直在西陲之地靜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