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的清晨,蕭家村剛從薄霧中蘇醒,便迫不及待地活泛起來。農閑時節,勤快人尚有幾分清閑,懶漢婆娘們卻早已成群,聚在村口十字路那片被盤得锃亮的石碾子旁,唾沫橫飛地嚼著舌根。
“嘖嘖,快瞧蕭家那個院兒里,又在鬧騰啥妖蛾子呢?”
一個面皮蠟黃的婆娘努著嘴,朝斜對過的蕭家宅院指指點點。那宅院灰墻斑駁,木門半開,院內景象一覽無余——兩個已顯滄桑的成年漢子,正帶著兩個半大男孩,在院子里“咿咿呀呀”地舒展筋骨,動作古里古怪。
“天老爺開眼,這跳的是哪路神仙的大神舞?莫不是讀書讀傻了腦子?”旁邊一個趿拉著破鞋的懶漢嗤笑一聲,引來一片哄笑。
“嘿,還能為哪般?不就是老余氏盼著她那兩個寶貝兒子考狀元嘛!老大蕭伯度,老二蕭仲遠,都考了快十年了吧?嘖嘖,祖產都敗光了,鍋里都沒幾粒米下鍋了,還是倆小小的童生,快三十的人嘍!”又有人接口,語氣里的鄙夷毫不掩飾。
“他家那寧哥兒,上個月在小溪邊玩,水深還沒他小腿肚高呢,硬是栽進去半天沒爬起來,喊救命都張不開嘴!你說邪門不?”先前那婆娘壓低聲音,帶著點幸災樂禍,“老余氏那頭,怕是魔怔得更厲害咯!”
哄笑聲越發響亮,隔著半條巷子,鉆進蕭寧的耳朵里,像砂紙一樣刮著他緊繃的神經。
院內,頭發已花白的主母老余氏站得筆直,手中那柄油亮油亮的竹戒尺就是她無聲的令旗。她眼風銳利,掃視著院中四人:長子蕭伯度,老實木訥;次子蕭仲遠,眼神飄忽;長孫蕭云九歲,神情努力;最小的蕭寧八歲,看似認真,小眼珠卻骨碌碌偷瞟著院外那群聒噪的閑人。
村民眼里的“跳大神”,是蕭家雷打不動的吐納六字訣。蕭仲遠趁著老余氏目光移向蕭云的剎那,腰桿一塌,動作就變了形。
“啪!”
戒尺破空,精準狠辣地抽在蕭仲遠撅起的屁股上,聲音清脆響亮。
“哎呦!疼疼疼!”蕭仲遠齜牙咧嘴地蹦起,忙不迭地對兒子蕭寧擠眉弄眼:好兒子,快替你爹求求情!
蕭寧看著那殺氣騰騰的戒尺,毫不猶豫地縮了縮脖子,對著祖母露出一個甜得能膩死人的乖巧笑容:“祖母打得好!孫兒也覺得爹太不用功啦!”心里默默補充:打了他,可千萬看順眼了,別再抽我!
院里其他人——大伯蕭伯度,大伯母王氏,還有她的大女兒蕭瑤兒和小兒子蕭云,以及蕭寧懷孕的母親周氏——全都眼觀鼻、鼻觀心,動作麻利地或掃地、或喂雞、或做出一副極忙碌的樣子,生怕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半炷香后,折磨人的吐納終于結束。老余氏一聲令下,如蒙大赦:“老大老二回房溫書。老大媳婦去做早食。老二媳婦掃院子。瑤姐兒喂雞。云哥兒、寧哥兒歇會兒,去幫你們娘干活。”
蕭家這座破敗寒酸的小院,瞬間被低氣壓般的忙碌填滿。蕭寧長長呼出口氣,抄起比自己高半頭的笤帚,湊到母親周氏身邊,幫忙打掃庭院。周氏五個月的身孕已頗顯懷,扶著腰,動作慢騰騰的。
掃至大門口,院外村民的奚落清晰得刺耳。蕭寧猛地抬頭,惡狠狠瞪向那群人,烏溜溜的眼睛里燒著火。被抓包的村民們竟也不羞不臊,嬉笑著,慢悠悠地散開了。
蕭寧收回目光,環視著自家蕭索的院落:剝落的墻皮,漏風的窗紙,角落里堆著些不值錢的柴禾。屋檐下幾只蔫頭耷腦的老母雞,有氣無力地刨著地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