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逸看著百姓模樣,忽然問道:“大家可知道自己為什么如此失望無助嗎?”
百姓一怔,竟不知答案,無法回答。
肖逸道:“因為大家心中缺少一樣東西。”
“缺少一樣東西?”百姓面面相覷之后,登時七嘴八舌地詢問起來,“缺少什么東西?”
這時,肖逸卻泯然一笑,道:“大家稍安勿躁,切容肖逸賣個關子,容后再說于大家聽之,可好?”
肖逸之微笑就好似和煦春風一般,沁人心脾,百姓受其影響,登時安靜下來繼續聽道,只是心中多了一分期待。
肖逸安撫好百姓,又面向諸子百家之人說道:“這第二個原因,卻與諸家之道有關。”
諸子百家一凜,心中不解道:“百姓不脫天性,和我百家之道又有什么關系?”
卻聽肖逸又問道:“天地浩劫之后,諸家尤其重視道法宣揚。按理,日夜宣教,潛移默化,便是頑石也該開竅了。可是,為何百姓眾生還是脫不了天性呢?”
百家之人亦是暗自發問,倍感疑惑。
肖逸這才道:“其實,這正是先前所說的,諸家不知百姓現狀,這一原因造成的。”
頓了頓,進一步解釋道:“諸子百家創道之初,深知百姓疾苦,所思所悟皆離不開民生二字。可是,待諸道漸成,日趨完善時,諸家的心思卻在不知不覺間,脫離了百姓,而專注于道法探究之上。之后,道法愈發完善,可是道法與百姓的距離卻越來越遠。在諸家眼中,淺顯易懂的道法,在百姓聽來,卻如同天書,根本聽不明白。”
百姓深有感觸,贊同不已。但百家之人仍感不解,出現茫然之色。
肖逸干脆道:“細而言之,雖然過了萬年,百姓關心的仍舊是如何才能安康的問題,但是諸家已經在追求天道了。給百姓講天道,百姓怎能聽得明白?”
諸子百家之人聞此,紛紛想起樂家公孫儀“對牛彈琴”的典故,頓時恍然大悟,不過神色中略帶笑意,顯然未將此當一回事。
肖逸見狀,又道:“這一問題聽起來無足輕重,大家可以說,下次講道時,多從百姓角度考慮就是。可是,大家可曾想過,這一問題折射出了另外一個極大的問題:百姓在我們心中的分量越來越輕,我們和百姓愈行愈遠。”
說到此處,肖逸趁熱打鐵,語氣不變,語速卻稍微加快,道:“我們悟道修真的初衷是什么?還不是為了天下百姓嗎?但是現在,百姓在我們心中的分量還剩多少?忘了百姓,即是忘記初衷。忘記初衷,我們悟道修真的意義又何在?”
連接幾個問句,說的諸家之人啞口無言,漸漸露出慚愧之色。
肖逸繼續道:“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但是廟堂待的久了,又有幾人還能真正做到憂民呢?不憂其民,空談其道,還想妄求天道,豈不可笑?”
此話說的極重,但是諸家自知理虧,卻誰也不敢開口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