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又下了一場暴雨,不到5點天就黑了。
受這惡劣天氣的影響,不太著急的病人都取消了掛號,時知渺的門診得以早早結束。
她剛脫下白大褂,桌上的內線電話就響了起來。
是大主任的秘書:“時醫生,主任請您現在來他的辦公室一趟。”
時知渺微微蹙了一下眉,沒多問,應了一聲“好”,便上了樓。
一進去,就發現里面已經坐著好幾個人,除了大主任外,還有陳教授、阮聽竹以及孫醫生。
時知渺向大家點頭致意。
大主任笑著說:“時醫生也坐吧,占用你一點下班時間開個會。”
時知渺便在一張單人沙發上坐下。
大主任往一次性杯子里倒了杯茶遞給她:“前幾天院長應該跟你們初步提過咱們醫院重點推進的ai醫療項目了吧?”
“為了這個項目,醫院專門組建了技術團隊埋頭苦干了快兩年,現在到了最重要的階段,急需你們這些一線臨床醫生的參與和支持。”
孫醫生皺眉:“主任,院長是跟我們提過,但我還是有些不明白,咱們醫院為什么要花這么多心思來搞這個呢?”
“醫生判斷病人是否有手術指征,看影像報告和檢查結果,再結合病人的具體情況不就好了嗎?”
陳教授溫和地接過話頭:“老孫啊,話是這么說,但這個‘結合具體情況’本身就存在主觀因素。”
“說句難聽的,誤診的概率,誰都不敢保證說沒有,尤其是面對復雜病例,經驗不足的醫生,判斷的差異更是巨大。”
“你們想想咱們科室每周因為一個病人到底該不該手術、手術方案怎么定,開過多少次會診?嚴重占用時間與精力。”
“而ai算法的優勢就在這里,它可以通過海量的數據學習,建立更客觀、更精準的模型來判斷病人是否需要手術,以及手術的復雜程度和風險,能顯著降低誤診概率,也能提高效率。”
阮聽竹輕聲細語道:“陳教授說得對。國外尖端醫院都有這種ai模型,國內卻還不多,我之前工作的京華醫院,倒是有這樣的模型,只是還不太成熟,準確率只有65左右,最終還是要靠醫生自己的經驗和判斷。”
時知渺一直安靜聽著,到這里才開口:“上次去青城參加學術交流,聽同仁們說,他們醫院都有在投入研發,只是各家進度不一,準確率也參差不齊。”
大主任立刻道:“時醫生說到點子上了!我們北華醫院的最終目標就是打造國內最強心外科,那就必須搶占先機,在其他醫院拿出成熟產品之前,我們就要推出準確率最高、最可靠的ai模型。”
“這樣才能一舉打開口碑,搶占市場高地!”
阮聽竹莞爾:“院長當初邀請我加入北華時,重點介紹過這個項目。說咱們的模型對普通病例的準確率已經能達到80以上,對復雜病例也有65左右。這個數據非常有競爭力,這也是我選擇加入北華的原因之一。”
她說“之一”的時候,目光有意無意地掃過時知渺,似乎時知渺是她的“其他原因”。
大主任笑著夸獎:“阮醫生見過世面,在京城就深度參與過ai醫療,你的加入對我們團隊絕對是如虎添翼。”
時知渺瞥了一眼手表的時間,直接切入正題:“那么院長和主任需要我們具體做什么呢?”
大主任這才正色道:“要讓ai的準確率再上一個臺階,達到我們預期的90以上,就需要大量的高質量臨床數據喂養。”
“初步估算,至少需要一千個復雜病例的完整數據鏈。每個病例花費大約在八千元,光這一項就要八百萬。”
“這還沒完,我們還要在手術室安裝專用設備,一臺下來就要五十萬起步,后期還要招募至少一百名志愿者病人進行臨床試驗,每個病人都需要全程密切隨訪,費用預估是五萬,林林總總加起來,總投入就要好幾千萬。”
聽著這些跟不要錢似的數字,孫醫生倒吸了一口涼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