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聽完對面鄧挺的發言,祝千帆感到大事不好,因為的確昨晚他從鄭安的飯局中途回到單位,與大家干了一晚上的會議材料,全部都是從技術角度的分析。
沒想到對方并沒有在技術方案上做過多糾纏,甚至直接承認他們技不如人,然后反身一個升維敘事,將這件事上升到商業成功和經濟效益的層面上去了。
他很為張砥礪捏一把汗。
可沒想到大領導竟然笑了起來。
不光祝千帆,張砥礪身旁的譚匠心也感到有些驚詫。
很多時候,他也不是特別理解,為何張砥礪要這么軸,對那個高低軌結合的方案如此堅持。私下里,他甚至覺得“萬星”計劃籌備組的方案顯然更加可執行一些。
難道是為了面子?面子有那么重要嗎?
反正“萬星”計劃正式啟動之后,衛星院也將是非常重要的衛星研制方,能夠承接到不少任務,為何不在這個階段服個軟,加快一下進度呢?
在四周包含著各種情緒的目光中,張砥礪緩緩開口了,不過,他并沒有站起身來。
“李院士,各位領導和專家,我很感謝剛才鄧總和籌備組準備的數據,也感謝鄧總的提醒——面對‘萬星’計劃這樣的重大項目,我們做決策不能只考慮技術方案。當然!這個道理我能不懂嗎?”張砥礪的語氣突然加重,“我干了一輩子衛星研制,參加了兩位數的型號,我能不懂當我們上馬一個型號或者項目的時候,不能只考慮技術因素?這就是我剛才發笑的原因。”
張砥礪說到這里,才逐漸收斂住笑容:“然而,當我們算賬的時候,就會發現,它實際上比單純考慮技術方案復雜多了。因為技術方案是受到客觀的物理規律約束的,而算賬不是。剛才鄧總給我們呈現了他們算的賬,看上去好像我們的方案要比他們的方案多花很多錢,干下去不劃算,但是我看了他們的數據,發現他們漏掉了一些細節,而那些細節也會影響算賬的結果。”
鄧挺聽到這里,臉色嚴峻下來。
的確,如張砥礪所說,做商業分析很多時候需要設置前提條件和假設,不同的前提條件和假設會引發出大相徑庭,甚至截然相反的商業模型。在準備今天的會議材料之前,他已經帶著趙瑩幾人做了非常充分的推敲與論證,但他們也不可能窮盡所有的因素。
因為影響一個商業模式是否能夠實現的因素可以說是無窮無盡的,有些時候甚至來自一些完全無法預料到的偶然事件。
他一邊在腦海中飛速地思考,一邊聽見對面的張砥礪繼續在說。
“我隨便舉個例子,剛才鄧總提到,我們的高低軌結合方案當中,同步地球衛星的平臺和載荷與低軌衛星的不同,所以讓我們不能復用研制和生產資源,必須得開兩套,這當然沒有錯。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同步地球衛星的設計壽命可以遠超低軌衛星,所以,雖然我們需要額外投入資源去做同步地球衛星,但如果它們可以在天上多飛很多年才報廢,豈不是又省錢了?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座的都是專家,我就不再班門弄斧了,我只想表達,我不反對拿商業邏輯說事,但需要充分論證前提條件,否則,我們就會先設置一個靶子,然后去找證據,這樣顯然是不行的。”
聽到這里,鄧挺不再沉默,而是直接反駁道:“張院,我認同你剛才所有的觀點,但只有一點不能茍同。你說我們的40這個數據來自不完備的前提條件和假設分析,可是,你一直在說道理,你們有沒有采用更加全面的前提條件和假設來支撐你們的方案呢?如果沒有的話,我只能認為你們根本沒有做相應的準備,只是臨時想到了這樣一種很難被立刻駁倒的方式來拖延時間罷了。”
祝千帆倒吸一口涼氣,心想:“這一招好狠!張院雖然說得很有道理,但我們的確沒有準備具體數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