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他陷入沉默,其他幾位部堂高官亦是如此。
御案之后,李端一臉若有所思的表情,依舊沒有給出明確的態(tài)度,似乎是當真在考慮薛南亭所言的可行性。
文臣之首,左相李道彥面無表情,心里卻是苦笑一聲。
在薛南亭開口之后,老人很快便明白這是君臣二人的手段,然而他此刻并無解決的法子,因為這件事的落點不在他身上。
果不其然,一片靜默之中,執(zhí)掌北衙六軍的上將軍王晏出班奏道:“陛下,臣不贊同右相的建議。”
李端略顯奇怪地問道:“為何?”
王晏不急不緩地回道:“邊軍大捷,自當論功行賞,故而臣贊成謝尚書的提議,淮州蕭都督的功績配得上國公之爵。只是邊疆初定,局勢仍然不穩(wěn),兼之景朝大軍隨時都會南下,定、淮二州離不開蕭都督坐鎮(zhèn)。若在這個時候將他調回中樞,邊疆恐有反復之憂。”
李端沉吟片刻,又看向樞密使郭從義問道:“郭樞密意下如何?”
郭從義垂首低眉,拱手道:“啟奏陛下,臣認為上將軍所言合情合理。”
兩位分掌南衙十二軍的大將軍劉守光和李景達也沒有跳出來反對。
至此,寧元福和丁會等人終于回過味來。
如果按照他們最初的設想,先將蕭望之的爵位捧上去,然后以此為理由請求天子將其調回中樞,樞密院這幾位重臣縱然不太情愿,也不會太過抗拒。
因為蕭望之的根基在邊軍,就算不是孤身回京,也不可能帶著一大幫剽悍下屬,他在京城的勢力顯然無法和郭從義等人相比,屆時頂多就是被任命為樞密副使。
然而誰都沒有想到,淮州軍竟然一戰(zhàn)克復河洛。
如此一來,蕭望之若是此時回京,名望和威勢將一時無兩,輕而易舉便能將郭從義等人踩下去,獨攬樞密院的大權亦非不可能。
簡而言之,關于是否將蕭望之調回京城的問題,原本應是中樞和邊軍之間的拉鋸,而且前者很有可能占據(jù)上風,但是因為河洛大捷的橫空出世,天子只需要一招連消帶打便從容抽身,將此事變成文臣和武勛之間的矛盾。
假如這些代表江南世族利益的文官堅持要將蕭望之調回京城,他們首先要壓服郭從義等軍方重臣。
御案之后,李端神色平靜,心中一片輕松。
登基十余年,直到此時此刻他才能體會到君王的快樂。
不需要親自下場,只用等下面兩撥人分出勝負再做決斷,而且他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施加影響。
暖閣內的氣氛安靜中透著幾分尷尬。
寧元福等人不由得看向始終沉默的李道彥,眼神略顯焦急。
如果讓蕭望之繼續(xù)坐鎮(zhèn)邊疆,天子的旨意可以暢通無阻地執(zhí)行,北伐勢必會繼續(xù)推進,可是朝廷也不寬裕啊。
這兩年戰(zhàn)事不斷,國庫漸漸空虛,再這么打下去,他們這些人估計都得掏出自己的家底。
郭從義轉頭看了一眼王晏,對方的目光極其堅定,顯然堅決不同意蕭望之此刻回京。
稍稍思忖之后,郭從義只好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