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佶欣賞張擇端的才華,自從他把張擇端逐出畫院之后,他也曾派人往民間走訪,不過消息全無。
沒有人再見過張擇端,他也沒再有新作問世,像是人間蒸發了一般。
難道他不再畫畫了?
趙佶心中曾有過這樣的疑問。
如今的張擇端已經是一身布衣,絲毫不見當初的銳氣,不細看,一不小心便淹沒在汴梁洪洪人流之中了。
許久,趙佶才認出他來,但他仍然故意發問:“你是何人?”
“鄙人張擇端見過官家。”張擇端回道。
“張擇端?好熟悉的名字。”
趙佶立刻明白了現在的情況,真正請他過來的人,恐怕就是張擇端。
難怪他幾次要見繡娘一面,繡娘都推脫不見,今日竟然要請他過來。
果然不是看畫這么簡單。
“鄙人現在僅是明義坊打火隊一個平凡人,官家自然記不起,也記不住,更不勞官家惦記。”張擇端行了個禮,客套地回應。
聽了這話,趙佶似乎十分驚訝,又說:“我找過你,沒有找到。誰能想到你去了打火隊。”
趙佶比張擇端要大十歲,可是向來視張擇端如同齡知己一般。
在還未登上皇位時,他便與張擇端相識。
那時張擇端跟在父親身邊做學徒,父親張之海是個工匠,擅長設計園林房屋。
張擇端自小耳濡目染,提筆便可以畫下亭臺樓閣,又或是山野民居。
那時的趙佶被封為端王,生于皇家,養尊處優,詩詞書畫樣樣精通。
張擇端吸引了他的注意,初次相見,張擇端不到十歲。
父親張之海前來設計端王府邸,畫了幾種亭子的樣式,這幾種樣式皆是當朝流行,甚至是還有從古畫中發掘而來,可端王趙佶都不滿意。
張之海絞盡腦汁,徹底是黔驢技窮了。
這時他驚訝地發現,一旁的小張擇端撿起燒斷的木棍,在石板上畫出了一款新的亭子樣式。
雖然線條不甚清晰,斷斷續續,不過風骨俱佳。
趙佶見了這亭子之后,駐足觀看了許久。
尤其是亭子的最后一筆,尤為絕妙。
亭子的四角悠然翹起,好似躍躍欲試,欲飛躍云霄。
正所謂畫龍點睛,這最后一筆讓這亭子多了生動氣韻。
歐陽修有文章曾經寫道: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趙佶感慨說:“有亭翼然,有亭翼然,翼然二字最妙,但是世間真的有人能畫出這兩個字的妙處和神韻,實在是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