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家所言甚是,臣等受教。”
蘇軾等人心頭一震,齊齊向趙煦行禮。
“諸卿免禮。”趙煦擺擺手,鄭重道,“京兆數百萬百姓受災,諸卿還請拿出良策,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蘇頌沉思片刻,諫言道,“官家,臣以為現在當務之急,應當先行調撥錢糧,前往京兆,救百姓于水火。”
“官家,京兆事大,臣以為當遣派專人前往,專職震災之事。”蘇軾諫言道。
“蘇卿以為何人可行?”趙煦問道。
“現戶部司郎中李助,可堪大任。”蘇軾建議道。
“臣附議。”林槩一聽李助的名字,立刻同意,附和道,“官家李助乃已故王相二婿,太學三舍未廢之前,上舍考試,由官家親賜頭名。”
“李助其人才學不凡,做事果斷,行事嚴謹,品行高潔,可堪大任。”
“臣也同意。”蔡卞十分清楚李助的身份,跟著附和道,“李助其人之前為開封府少尹,為官清廉,做事嚴謹,任職少尹期間,梳理了不少舊案,新案更是無一錯漏,乃奇才也。”
其他人一聽是李助,也紛紛認同,畢竟李助自從進入朝堂之后,簡直是如魚得水,做事做人都很到位,在朝堂人緣極好。
“那就李助吧!”高太后也知道李助是趙煦的人,自然不會反駁,一錘定音,定下了李助。
有了定論,趙煦微笑道,“既然祖母和眾卿都推薦李助,那傳朕旨意,三省擬旨,發布文書,李夔任職有功,擢升為秦鳳路安撫使,章楶遷為經略使,章楶掌軍協守蕭關,防備西夏。”
“另擢升李助為永興軍安撫使,兼任開封府尹。”
“賜予朕之金令,代天子行事,有先斬后奏之權。”
“這……”
眾人聞言大驚,趙煦這一冊封,也就意味著,京兆,甚至是整個永興軍路,都成了李助的一言堂。
瞧著眾人的神色,趙煦意味深長的勾起一抹笑容。
這一年李夔在秦風路和永興軍改土歸流,將土地收歸國有,清查人口,重訂戶籍,事情雖然做得不錯,但與京兆府相鄰的一府四州,卻是水潑不進,沒有一點建樹。
但是,李夔又不能用強勢手段,所以在趙煦的建議下一直擱置。
現在京兆大震,洪水泛濫,這浩瀚天災之下,正是收歸京兆等地的大好時機。
所以,趙煦才會派李助過去,以李助的手段,絕對能趁機整合永興軍,將京兆以及靠近京兆的一府四州全部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