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吃熊掌的朋友都知道,這玩意想吃美,得提前很久讓廚師做準備工作。
關于做法,那可真是不老少。
各家各派的法子全不一樣,至于哪家更好吃,也沒個定論,反正美食軟件上是找不到這個排名。
柳正骨做熊掌,說是跟一個四川廚子學的,至于正宗不正宗的,那就不清楚了。
這玩意想擺弄出好滋味,處理干凈才是關鍵。
后世有羅剎國的留子博主發視頻,展示烹飪熊掌,吐槽一股子腥臊味,聞著就是一種考驗。
有啥說啥,平時湊一塊連媽媽的味道都研究不明白的一幫人,非要整一般廚師都不敢碰的大菜,屬實是有點給自己上強度了。
熊掌處理干凈還只是第一步,后面發過之后,還得涼水下鍋,水開之后倒掉,繼續加涼水煮,最少也得折騰三遍。
這其中,還得加入一些大料啥的去腥,繁瑣麻煩還格外講究,絕不是高壓鍋連毛帶皮燜里頭能成事的。
這么折騰完,才算是把熊掌給處理好了,還得忙活配料。
燉熊掌的湯,對配料的要求不低,饒是柳正骨想法子劃拉,也就咂摸回來了雞、肘塊、火腿、蝦、五花肉、海米、甘草、蔥、姜。
不全乎,但也勉強夠使了。
這里頭不得不說明的是,能收集這么多配料,來自五湖四海的知青們功不可沒。
沾著點稀罕的東西,去都靠來回淘換。
配料的處理也有講究,反正挺麻煩,這么一鍋湯熬出來,別說燉熊掌了,把鞋墊子燉里頭,滋味也不會太差。
用熬好的湯,把熊掌小火煨三四個鐘頭,直到軟爛,這才算是能吃了。
按照柳正骨的說法,鄉下屯子里,沒法講究,大家伙湊合對付一口算逑,就是那么個意思!
別說其他人了,就連林彩英都感覺,能吃上這一口,張紅旗那一指頭都沒白挨!
要么說還是年輕人不懂得哪頭輕哪頭重吶,就盯著口腹之欲了,是吧。
四個熊掌,柳正骨一氣給擺弄出來了,饒是前期工作很充分,可也直到天黑透了,熊掌才端上桌。
這一屋子里坐的滿滿當當,大家一塊兒嘗紅燒熊掌的滋味,那真是贊不絕口!
有啥說啥,雖說條件一般,但柳正骨也是花了心思整治的,滋味真就不錯,沒有腥臊怪味,入口軟糯,有點類似蹄筋燉爛糊那個口感,格外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