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十夭折,說實在的并非是難以理解的事。
那時候中國太窮了,根本就拿不出足夠的研制一款民用大型客機的研發費用。
西方研制一架民用大型客機的費用一般是15~20億美元,而運十的研制費用總計58億人民幣。
再者,中國航空工業薄弱,技術人才隊伍嚴重不足,根本支撐不起運十研制所需要的技術人才隊伍。
陳羽就知道,運十的制造工藝,根本就不過關。
這不僅僅涉及到材料的問題,更是涉及到加工的問題。
比如中國缺少大型鍛壓機,這使得在客機的起落架、航空發動機的葉片、飛機主承力框、梁等整體構件的加工生產是不合格的。
美國、蘇聯、歐洲等客機都是采用45~75萬噸大型模鍛壓機進行加工。
而現在,中國最大的才125萬噸,全國就只有一臺!
全國鍛壓機總數目前就55臺,大部分就是幾百噸到幾千噸的,過萬噸的就一臺。
這種加工戰斗機還行,加工軍用運輸機、客機,那就完全不夠看了。
陳羽覺得運-8問題多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生產加工不夠。
而同樣的,在航空發動機方面,也是受限于生產加工環節。
一款飛機的研制,設計是一方面的,加工生產同樣是極其重要的。
加工生產不行,那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設計再好都沒用。
陳羽選擇改進殲-7戰斗機,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殲-7g戰斗機是中國航空工業可以生產出來的。
一些技術難題,也是可以解決的。
至于殲-82戰斗機,也是同樣的道理。
目前那臺125萬噸的鍛壓機,可以進行加工航空零部件。
很多人不解,為何千禧年以前,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緩慢,怎么到了千禧年以后,特別是新世紀第二個十年,中國航空工業突飛猛進,實際上是因為中國已經儲備了足夠的技術人才,以及有了先進的大型鍛壓機。
到2010年的時候,中國已經擁有各種鍛壓設備40000多臺,其中自由鍛設備34萬臺,最大的達到185萬噸,模鍛設備超過6000臺,擁有著世界上最大模鍛壓機8萬噸壓機。
那種加工能力,不是現在能比的!
陳羽看著波音707客機三維圖徹底形成,臉上不由得露出燦爛笑容。
這意味著,超級科技模擬器已經將波音707客機的全套資料都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