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林志剛忙完,差不多又可以做晚飯,去中院查看了一下,8個磚池,可以填土,今天晚了明天吧。
晚上吃飯,林衛國開口道:“解放從明天開始,你每天早上和易大爺,一起上下班,態度恭敬點,有點眼力勁,凡事少說多做,多看看別的人手藝,學著點,你的主要精力放在提升手藝上。”
“好的,小叔,我明白。”
以前但凡學個手藝,對師傅都是畢恭畢敬,一般都是任勞任怨干幾年,才有機會能學到手藝。
現在進廠,有師傅帶,還有工資拿,只要不犯原則性的錯誤,基本上是個鐵飯碗,轉正后的話,工資還要漲,后面還可以參與分房。
“你大哥已經報名參加了志愿軍,明天就出發。你爺爺捎口信來,讓我告訴你們一聲。”
“這么快嘛?”
“對,情況比較緊急。”林衛國嘆了口氣,沒辦法情況不允許。希望國家早日發展起來,國家有力量,我們就不會再犧牲那么多人,別人也不會欺負我們。
一家人,心事重重,夜里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第二天,林志剛,林解放,林衛請了一下午的假,去送林勝利。
“其余的話也不必再說,平安歸來。”林衛國拍了拍林勝利的肩膀。
“好。”
“保重,大哥。”
“好。”
“活著回來啊,三哥。”
“好。”
林勝利和林解放,林志剛一一擁抱,擺了擺手。
“爹,我走了。你多保重。”
“勝利,活著回來。”林大伯說完,在一旁靜靜地抽著煙,望著車子越來越遠。
“走吧,回去吧。”
林志剛用籮筐,和林解放運不同的土,他要把中院砌的8個磚池,填滿。按照黃土:沙土:煤渣:淤泥土,3:1:1:5,中間加入草木灰和菜餅,最上面蓋是一層黃土。
查看屋檐下的小種植箱,用鋤頭按壓一下,陷下去一層,按照一層草木灰一層菜餅一屋,的比例,把土填滿。
屋里林衛國在看報紙,難得啊。
1951年3月17日人民日報刊登總后勤公告:即日起各捐贈站停收散裝炒面,集中供應機制壓縮干糧。‘’因群眾自制炒面存在霉變、砂石等問題,1951年3月后不在收取民間炒面。
“志剛,勝利,你也看看,了解一下情況。”
“好的。”
后勤體系逐漸完善,1951年4月沈陽建成首座炒面工廠,能日產4300噸,更妙的是他們發明了分層裝袋法——底層防潮石灰,中層炒面,上層辣椒粉防霉,達到含砂量≤03,真空封裝。
有時候林志剛在想,我為什么不是有一個工業系統?直接用先進技術,送敵人回老家。
現在搞個后勤都要偷偷摸摸,唉,還是好好種地吧,看這個紅薯在外界產量穩不穩定。
小種植箱,先種的40株菠菜成熟了,林志剛把他們輕輕扯下來,土抖干凈,輕點,不然要帶到旁邊的菜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