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朱元璋拿起寫滿了文章的薄紙看著的同時,李可這邊也是沒個正形,若是換做正常的讀書士子,哪個不是站在那恭恭敬敬地等著他讀完再動。
可李可卻在干什么,他居然在甩著自己因為寫得有點發麻的手腕,而且李可還在四處東張西望,四處打量這華蓋殿的布置,絲毫沒有把他這當成是皇宮。
但相比起李可的無禮,朱元璋此時的注意力也不得不重新集中回到文章的內容本身,只見他很快收回浪費到李可身上的余光,重新看起了文章——反正只要對方寫得不好,他立馬就以這為借口把對方給趕出去。
雖說他朱元璋的確很需要人才來輔佐,但也不是什么渾水摸魚的人都能來的。
然后他就對著李可的文章默默地輕聲念了出來,“論人口變化與朝代的興衰,以及對治國的啟示?”
這文章的標題,一下子就吸引了朱元璋的注意,再看開頭,久久不語。
因為這文章仿佛在明明白白地告訴朱元璋一個道理,他的大明,不管他再怎么努力,都一定會亡。當然!也不一定。畢竟只要你地方夠多,就能放得下更多的人,這國家自然也就不會亡了。
這是最粗暴的方式!
朱元璋是元末人,因而對于元末的亂象,自然也是十分地清楚。
李可這文章以元朝的突然暴斃來舉例,可謂是讓幾乎沒怎么讀過書的朱元璋,也都能清楚地了解一個朝代的忽亡忽興。
大元是怎么亡的?
李可說的幾乎全中!
天災,官員腐敗,百姓沒吃的,于是就造反了,當然,百姓沒地這一點其實體現得并不夠徹底,紅巾軍、白蓮教帶頭也沒說。
但不管怎么說,就因為一場天災,再加上官員的腐敗,大元就這么沒了。
當朱元璋再次扭過頭去看李可的時候,李可這邊正在華蓋殿的門口東張西望,他甚至還在門檻上坐了下來,然后坐在那看著外面的風景。
把一旁的太監,都給有點急壞了,想要給李可通風報信,讓李可收著點。
然而朱元璋的心里卻已無責怪之意。反倒是有點滿意地點了點頭——這孩子,即便做朕家的駙馬,倒也無妨。
當下也是走了上來,問李可道:“你這里怎么都沒提紅巾軍跟白蓮教?若不是它們攪亂,大元還未必會亡。”
李可也回過頭道:“我看看?”
畢竟是花了小半個時辰寫的,又沒怎么檢查,寫漏了,意思沒表達完整了,也很正常。
但李可在看了看后,很快便回道:“那紅巾軍、白蓮教里面的不也是大元百姓,雖說事情是由極少數的白蓮教人引起,可若是百姓都有地在手,家里都有充足的糧食,而且當地的官吏要是都當人,那百姓又怎會跟著紅巾軍、白蓮教一起造反呢。而且陛下……你自己不也是紅巾軍?你怎么還罵自己。”
朱元璋一聽,頓時也是有點啞口無言,不過緊接著,朱元璋又連臉都不要地道:“朕那是被卷入到紅巾軍里頭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