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城外,曾經的殺戮與血腥已被一種更為厚重、更為莊嚴的氣氛所取代。
在楚逸的意志下,數十萬大軍并未就地休整,而是化作了最龐大的工程兵團。他們移山填壑,夯土筑臺,就在那片曾經見證了八旗鐵騎灰飛煙滅的平原之上,一座仿照漢時舊制,高達九丈九尺的巨大高臺,拔地而起。
這,便是“京觀”!
但此京觀,非彼京觀。它并非用敵人的尸骸堆砌而成,那不符合楚逸心中一個文明巔峰帝國的審美。這座高臺,由三十萬將士,用遼東的黑土,混合著后金偽都宮殿拆下的磚石,一筐一筐,一石一石,親手夯筑而成。每一寸泥土,都浸潤著勝利者的汗水;每一塊磚石,都銘刻著征服者的榮耀。它象征著將舊時代的殘骸徹底埋葬,并在其廢墟之上,建立起大明永恒不朽的豐碑。
大典之日,天高云淡,秋風送爽。
三十萬明軍將士,褪去了一身的血腥與煞氣,換上了嶄新的藍色戎服,以軍、師、旅、團為單位,組成了數十個巨大的方陣,環繞在高臺四周。他們的軍容,比戰前更加肅穆,他們的眼神,比戰前更加堅定。那是一種百戰余生,親手締造了歷史的自豪與沉淀。
高臺之下,除了大明的文武百官,還站著一群特殊的人物。他們是來自蒙古各部、西域諸國、朝鮮、琉球乃至遙遠南洋的使節。這些人,本是前來盛京朝貢皇太-極的,卻陰差陽錯,親眼見證了一個偽朝的覆滅和一個煌煌天朝的君臨。此刻,他們神情復雜,敬畏、恐懼、震撼,種種情緒交織在一起,低著頭,連大氣都不敢喘一口。
“陛下駕到——!”
隨著悠長的唱喏,身著十二旒冕冠、玄衣纁裳的楚逸,在孫傳庭、袁崇煥等一眾核心將領的簇擁下,一步一步,踏上了通往高臺頂端的臺階。他的步伐沉穩而有力,每一步,都仿佛踏在歷史的脈搏之上。
他登上了高臺之巔,俯瞰著腳下那片由忠誠與勇武組成的藍色海洋,俯瞰著那片剛剛被重新征服的遼闊土地。他沒有說話,只是緩緩張開雙臂,仿佛要將這天地、這山河,盡數擁入懷中。
“皇天在上,后土在下!”
楚逸的聲音,通過早已架設好的擴音法器,化作滾滾天雷,傳遍了四野,清晰地響徹在每一個人的耳畔。
“朕,大明皇帝楚逸,率天兵三十萬,北伐遼東。賴上天之眷佑,祖宗之庇護,將士用命,一戰功成!于寧遠城下,陣斬逆酋皇太-極,殲其主力,克其偽都,傳首九邊!盡復我遼東百萬里故土!”
“昔,漢有冠軍侯霍去病,封狼居胥,飲馬瀚海,威震漠北!唐有車騎將軍竇憲,勒石燕然,窮追匈奴,使胡虜不敢南下而牧馬!”
“今,朕效仿先賢,在此筑臺,祭告天地!以彰武功,以安萬民!”
“自今日起,大明北方,再無邊患!此遼東之地,日月所照,皆為漢土,世代永固,萬世不移!”
話音落下,他親手將繳獲的,那面代表著后金國祚的杏黃龍旗,狠狠地擲入腳下燃燒的火盆之中!烈焰升騰,瞬間將那面曾經不可一世的旗幟,吞噬得干干凈凈,化為一縷青煙,消散在天地之間。
“大明萬年!陛下萬歲!!”
“大明萬年!陛下萬歲!!”
高臺之下,三十萬將士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狂熱,他們高舉手中的鋼槍,用盡全身的力氣,發出了山呼海嘯般的吶喊。聲浪滾滾,直沖云霄,仿佛要將這天,都捅出一個窟窿!
那些來自異國的使節們,在這股足以撼動山河的磅礴氣勢面前,嚇得渾身發軟,雙膝一軟,齊刷刷地跪伏于地,將頭深深地埋進了泥土里,瑟瑟發抖。
祭天大典之后,是更為震撼人心的一幕。
在高臺之側,一塊高達三丈、寬達一丈,由整塊花崗巖雕琢而成的巨大石碑,在數百名工兵的號子聲中,被緩緩豎立起來。
石碑的正面,用蒼勁有力的漢隸,篆刻著四個震懾人心的大字——“大明平金詔”。
而在石碑的背面,則密密麻麻地,用漢、滿、蒙三種文字,詳細記述了此次北伐的始末,從建奴叛亂的罪行,到大明皇帝御駕親征,再到寧遠決戰的輝煌勝利,最后以“犁庭掃穴,永鎮遼東”八個大字結尾。
楚逸親手為石碑揭幕,當那鮮紅的綢布滑落,陽光照射在冰冷的碑文之上,反射出刺目的光芒。這不僅僅是一塊石碑,這是大明帝國用鋼鐵和火焰,在這片土地上,重新刻下的、不容置疑的絕對主權!
盛大的典禮之后,便是萬眾期待的論功行賞。
大政殿,這座曾經屬于后金的偽皇宮,如今成了大明皇帝封賞功臣的殿堂。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