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的硝煙尚未散盡,血腥氣混雜著秋日的寒意,沉甸甸地壓在每一個角落。
奉軍的黑色旌旗取代了倭國的菊花紋章,飄揚在殘破的宮闕和城頭。
而京都城內的秩序,在則在李徹的鐵腕統治下,被強行塑造。
倭人如同受驚的羊群一樣被驅趕著,集中到指定的坊市空地,露天居住。
所有人不允許回屋,糧食都被收繳起來,這樣更便于管理。
敢私藏糧食的,迎面便是一刀,奉軍可不跟這群亡國奴講究什么人道主義。
當然,這些倭人是極其重要的牲口,李徹也不可能放任他們被餓死了。
每日都有巨大的木桶被抬出,放到各個施粥地點,熱氣騰騰的泔水散發出陳糧的餿味。
氣味雖然難聞,吃起來卻是更難吃,無異于豬食。
但饑餓仍會驅使著倭人排起長龍,麻木地等待那點維系生命的糊狀物。
至少命能保住了,沒準未來還會應運而生一種倭人美食名為‘奉軍火鍋’,畢竟高麗棒子就有類似的美食。
然而,對于那些在破城時放下武器,或潰散后被俘的倭軍士兵,下場就沒這些倭人平民這么好了。
李徹沒有半分猶豫,大手一揮,直接命令:
全部斬首!
也有將領試圖進言,這些降卒人數實在不少,全部斬殺是否會激起更大民憤?
李徹眼皮都沒抬,看著手中關于糧秣消耗的文書,緩緩道:
“戰士們奮戰這么長時間了,不得歇歇嘛,這點兵力看管京都已捉襟見肘,哪有余力看守這些豺狼?”
“倭國不缺人,缺的是聽話的牲口,這些倭兵皆是不安定因素。”他的手指在文書上點了點,“給本王清理干凈,省糧又省心?!?/p>
于是,城外的空地成了屠宰場。
刀光落下,人頭滾滾,污血滲入凍土。
由于降卒太多,最開始奉軍還會用刀挨個處決,但后來就改成弓箭了。
李徹當然不是為了這群倭人著想,而是為了自家士兵的心理健康著想。
每天沒人都要殺好幾十人,對心理的破壞太大了,用弓箭就能免去這等缺點。
呼啦啦一片箭雨射過去,誰知道自己的箭有沒有射中,便不會有太大的心理負擔。
畢竟,奉軍將士不是日軍畜生,不會以殺人取樂。
隨著倭國降卒被大規模處決,恐懼在幸存者中蔓延,也刺激著一些漏網之魚。
一些潰兵脫下殘破的軍服,換上平民衣物,試圖蒙混過關。
但李徹早就想到倭人大大滴狡猾,所以才會收繳全城的糧食統一發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