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藏庫的壓縮機發出沉悶的轟鳴,將室溫死死釘在
-
18c。林野呵出的白氣在生物安全柜前散開,看著趙月用鈦合金鑷子夾起那截冰芯時,指關節因低溫而泛出青紫色。這截來自北極斯瓦爾巴群島的冰芯,在紫外線燈下泛著詭異的藍綠色熒光,像凍住了一捧極光。
“1957
年的冰層,深度
618
米。”
趙月將冰芯放在載物臺上,聲音透過防毒面具有些發悶。她身上的防護服還沾著實驗室爆炸后的焦黑痕跡,左袖口的破洞露出腕上的銀質手鏈
——618
個細小的銀環串成莫比烏斯環的形狀,與青銅羅盤底座的紋路隱隱呼應。
林野調試著原子力顯微鏡,屏幕上逐漸顯露出冰芯內部的氣泡結構。那些直徑不足
5
微米的氣泡排列成螺旋狀,放大
1000
倍后,每個氣泡的輪廓都呈現出完美的分形幾何
——
與《冰墻真相》殘頁上繪制的冰墻能量紋路,在數學模型上完全重疊。
“這不可能是自然形成的。”
他轉動旋鈕,心跳聲在寂靜的冷藏庫格外清晰。顯微鏡下,氣泡組成的螺旋每旋轉
35
圈,就會出現一個
Ω
形節點,節點間距精確到
0618
微米。這種結構讓他想起祖父日記里的素描:“冰墻深處的能量流,像纏繞的蛇。”
趙月突然遞過來一本泛黃的書,封面上《冰芯紀年學》五個字已經褪色。她翻開夾著書簽的第
618
頁,其中一段被紅筆劃出:“南極冰墻
309
號節點附近的冰芯中,發現未知微生物,其
d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