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王承恩所說的內閣有遼東要事上奏,朱由檢淡淡開口道:“呈上來?!?/p>
很快。
內閣所起草的兩封奏折便被送到了朱由檢面前。
其中一封奏折是兵部和寧遠守將以及內閣聯合上奏的。
其內容是說當今寧遠城又遇到了大規模金人犯邊。
但出于各種原因,實在無法組織起有效抵抗,若是再拖下去的話,恐怕寧遠會丟。
然后奏折里又訴說了之前袁崇煥擔任遼東巡撫時,將寧遠守的多么固若金湯。
總結起來就是:趕緊起復袁崇煥,否則寧遠要丟。
另一封奏折則是袁崇煥親自上奏的。
奏折里,袁崇煥講述了自己對遼東局勢有多么了解,尤其是寧遠城。
他對現如今寧遠城里的一切,不管是每位守將的性格才能、還是城中各項事宜,全都了如指掌。
也只有他,才能最大限度的組織起寧遠城內的有生力量來抵抗金人。
總結起來就是:如果不起復我,那寧遠就一定會丟。
朱由檢大致掃了兩封奏折一眼后,便弄清楚了是怎么一回事。
文官集團中的高層今天被滅武清侯全族的事給嚇傻了,因此想了這么個招數試圖鉗制住自己。
以寧遠失守做威脅,逼迫自己不要對他們再動屠刀。
否則寧遠城一旦失守,那整個遼東便會門戶大開,接著便是金人直指京城的局面。
但這種對于皇權赤裸裸威脅,卻沒能讓朱由檢產生任何一絲一毫情緒上的波動。
沒有憤怒、沒有慌亂,只是毫不在意。
他甚至說都沒怎么在意寧遠這座城池的得失,而是立馬就思考起了另外一件事:
袁崇煥的死,怎么才能政治意義最大化?
實際上,不管有沒有今天這兩封折子,袁崇煥在朱由檢未來的安排里都會被活剮。
但這兩封奏折可以讓袁崇煥的死更有意義了。
畢竟。
辭官后被剮和任上被剮,是兩種概念。
后者可以更好的震懾那些畏而不敢戰的將領,同時還可以更大限度的挑起民意。
所以只是短暫的思考過后,朱由檢就在心里做出了決斷。
袁崇煥不僅要起復,還要給他升個名聲大但權力小的虛官。
至于區區一座寧遠城?
拿去吧,帝國不在乎。
不光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