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lǐng)了種菜的差事,趙括當天就揣著賬房支的五十文錢,往城郊的種子鋪跑。他沒直接買現(xiàn)成的菜種,反而蹲在鋪子里,跟賣種子的老漢聊了半個時辰。
“老伯,咱這地方春天下種,啥菜長得最快?”
“要快啊,那得是菠菜、小白菜,撒下去一個月就能收。”
“那啥菜能多收幾茬?”
“韭菜啊!割了一茬又一茬,能吃到秋涼。”
趙括邊問邊記,最后買了菠菜、小白菜、韭菜的種子,還特意挑了些飽記的蘿卜籽——他記得宋代的蘿卜品種不多,要是能種出又大又脆的,說不定能當“特色”。
回到州衙后院,那片荒地果然夠“荒”:雜草長得比人高,土塊硬得像石頭,角落里還堆著些廢棄的磚瓦。趙括擼起袖子,先找了把鋤頭,從清雜草開始忙活。
他干活有股子巧勁,不是蠻干。雜草根深的,就先澆點水軟化泥土,再一鋤頭下去連根刨起;土塊大的,就用鋤頭敲碎,再撒上些腐熟的草木灰——這是他從伙房討來的,肥力足,還能驅(qū)蟲。
小衙內(nèi)抱著胳膊在旁邊“監(jiān)工”,看趙括把荒地翻得平平整整,像塊方方正正的豆腐,忍不住拍手:“趙括,你這鋤頭使得比我家佃戶還好!”
“以前在家?guī)瓦^忙。”趙括擦了把汗,心里卻在琢磨:這古代種地太講究時令,得畫個“種植日歷”貼起來,啥時侯下種,啥時侯澆水,一目了然。
他找來張廢紙,在上面畫了個表格,左邊寫月份,右邊寫作物,再標上“播種”“施肥”“采收”的時間。小衙內(nèi)湊過來看,指著表格問:“這又是你搞的新花樣?”
“嗯,叫‘種植計劃表’。”趙括指著表格,“按這個表來,保準菜長得好。”
接下來的日子,趙括每天抄完文書,就扎進菜地里。撒種、澆水、間苗,忙得腳不沾地。他還琢磨出個“高招”:把菜畦分成小塊,每塊種一種菜,既整齊,又方便管理。
沒過多久,菜地里就冒出了綠油油的嫩芽。菠菜探出紫紅的小腦袋,小白菜舒展開圓葉,韭菜也冒出尖尖的綠苗,看得伙房的張廚娘直樂:“趙小哥這手藝,比我那口子強多了!再過半個月,就能摘來讓湯了!”
王知州偶爾路過,看到這片生機勃勃的菜地,也忍不住點頭:“嗯,比以前強多了。趙括,你這腦子確實會拐彎。”
這天,趙括正在給韭菜澆水,忽然聽見菜地頭有人吵架。他循聲望去,只見兩個佃戶打扮的漢子正爭得面紅耳赤,手里還攥著半截枯萎的麥苗。
“肯定是你家的牛啃了我的麥苗!我昨天還看見它在我田埂上吃草!”
“胡說!我家牛拴得牢著呢!定是你自已沒管好,被野兔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