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車在梨花縣客運站停下,鄭昊和劉明華一起下了車。十月下旬的天氣已經有些涼了,秋風吹過,帶著一絲寒意。
"劉同志,歡迎來到梨花縣。"鄭昊熱情地說,"咱們村還有十幾里路,坐牛車過去。"
劉明華背著一個帆布包,里面裝著技術資料和測量工具。他好奇地打量著周圍的環境:"這里的條件確實比市里差一些。"
"農村就是這樣,條件艱苦但民風淳樸。"鄭昊一邊說著,一邊在車站尋找看看有沒有村里人的牛車或者騾車。
趕車的是村里的老王頭,在縣里磨完面,路過車站正準備回家。
看著老王的騾車,鄭昊的眼睛頓時一亮,當即喊道:“王叔,是不是要回村呀?”
老王看到是鄭昊,臉上露出了笑容:"昊子回來了!這趟出去挺長時間啊?"
"還行,老王叔,去市里有點事。"鄭昊謙虛地說,"這位是市農林局的劉技術員,來咱們村指導工作的。"
"喲,市里來的干部!"老王頭打量了這位衣著整齊的年輕人,"上車上車!"
騾車在鄉間小路上緩緩前行,劉明華看著兩邊的田野,不時地點頭:"這里的土質不錯,地勢也比較平坦,確實適合搞大棚種植。"
"劉技術員,你對咱們的試驗有信心嗎?"鄭昊問道。
"從技術角度來說,完全可行。"劉明華很肯定地說,"你的方案我仔細研究過,設計得很合理。關鍵是要精心管理,嚴格按照技術要求操作。"
一個多小時后,騾車終于到了西堯村。還沒進村,就有村民看到了鄭昊。
"昊子回來了!"
"后面的青年是誰啊!"
鄭昊笑著和大家打招呼,但沒有詳細解釋,言多必失,兩世得來的教訓。等大棚建起來了,大家自然就明白了。
"鄉親們,這位是市農林局的劉技術員,是來指導咱們搞農業技術的。"鄭昊簡單介紹了一下。
"農業技術?"村民們議論紛紛。
"咱們種了一輩子地,還需要什么技術?"
"市里的干部來指導種地?這不是笑話嗎?"
劉明華聽了這些議論,并沒有生氣,而是微笑著和大家打招呼:"各位鄉親好,我是來學習的,向大家學習種地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