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木匠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內秀,木雕做的最好。二兒子就是周木匠,腦子靈活會來事兒,幫村里做木匠活賺了不少錢。三兒子有點兒跳脫,不愛做家具,也不喜歡雕花,但是他愛做各種擺件兒。雕刻出來的魚啊鳥啊活靈活現的,再上了漆,遠遠打眼一看跟真的一樣。
陸向陽說了,三個叔伯都得過去,最重要的就是他這個有著老手藝的老頭子,過去當老師,帶徒弟。
誒嘿,他周老漢也能有今天!
“當學徒,前三年沒工資,但包吃住,表現得好每個月能有零花錢。三年后考核,考過了就能轉正,當正式工,然后每個月給師傅十塊錢孝敬錢,給三年,三年之后就不用給了,算是正式出徒。”周木匠道:“這都是城里的規矩,你們去打聽打聽,哪個師傅帶徒弟不是這樣的?”
“那如果不能轉正咋整?”有人開始擔心。
周木匠嗤笑道:“學了三年都沒辦法獨立做個家具,證明不合適吃這碗飯,自然就放回家啊。”
這可比老時候學手藝條件輕松多了,老時候手藝人收學徒,比現在嚴苛,頭三年也就只配端茶倒水,有的學上十來年只會打雜,跟師傅家里的長工似的。
“那如果都不能轉正呢?”又有人問。
周木匠氣笑了,“好家伙,我三年都帶不出一個徒弟?那我也別吃這碗飯了,跟著一起回家種地唄!”
這下周圍的人放心了,只要不是把小孩兒弄去做長工就行。
“其實做長工也挺好,包吃住呢。”有人小聲逼逼。
來報名的都是半大小子,正是能吃的年紀。若是被帶到城里,只要包吃住,給點兒零花,那就比在家里種地強。
周木匠順著聲音看過去,笑罵道:“心眼子還挺多啊?老子再幫你兒子找個媳婦兒唄?孫子也給你養了唄?想得美,就帶三年,能不能成才看自己。你當老時候呢?”
周圍人哄堂大笑,這里不少人壓根都沒出門見識過外面的世界,腦子固化,總是拿老時候的那些東西來跟新的比。
能去城里吃商品糧,可是他們這群農村人最大的愿望了。
若是以后能找個城里媳婦兒,生幾個城里戶口的娃,這輩子都不用操心啦。
兄弟三個挑徒弟挑的那叫一個盡心盡力,前提是讀過書,得認識字,不能不認字。小學畢業更好,如果是初中畢業,那就更更好了。還得坐得住,肯鉆研。手得巧,眼里得有活兒。
周家幾個兒子孫子學木匠,都是從做筷子開始學。
兩根木頭棍要做成什么樣的拿在手里舒服,夾豆子快,這是基礎。
挑好了學徒,在家里拿四禮拜師,這是規矩。雖然現在不讓封建迷信,但是偷摸的給祖師爺上個香,代表心誠。
等周家老老少少的爺們們都上火車走了,村里的熱鬧還沒停下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