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標沒想到,第一個上表說要離開封地,回到應天養老的人,竟然是晉王朱棡。
“老三啊,朕知道你其實是想為藩王們做個表率,但是你和他們其他人不一樣,你是現在是藩王之首,勞苦功高,而且鎮守軍事重地太原,為大明江山保駕護航。所以就算你繼續駐守在太原,朕也一樣會給你軍權的,不需要有什么心理壓力。”
朱棡笑著搖了搖頭。
“皇上只猜對了一半,我確實是想為藩王們做個表率,但是更多的,還是我自己想回應天了。我這前半生,就是戎馬的半生。驍勇善戰,卻也是好勇斗狠啊,現在年紀大了些,就不愿意上戰場了,更不愿意跟人勾心斗角了。想想從前,沒有能在父皇和母后身邊盡孝,一直是我的遺憾。現在有機會回應天了,我倒是希望能去孝陵多陪陪他們。而且最重要的還是大明現在江山穩固,藩王的軍權也被削減,一切都往好的方向發展了,所以皇上也沒那么需要我駐守在太原了吧?”
“你都這么說了,朕如何能不答應呢?”
朱棡說的也是事實,現在朱標獨攬大權,雖然大明兵強馬壯,但是兵權并不是掌握在一兩個人手里,而是被朱標打散,然后統一調動。哪怕是藍玉,想要出征,也得有皇上親手書寫的圣旨,加上虎符,才能從兵部以及各地調兵,這樣就從根本上解決了造反的問題。大家手里最多才有幾萬人馬,想要造反?人家朱標一聲令下,就有百萬雄兵集結,你拿什么跟人家斗啊。而護衛應天的軍隊,總計十萬人,卻只聽朱標一人調動,這樣也不會出現應天直接被人攻破的情況了。朱標縱觀歷史,終于想出了這么一個穩妥的辦法。倘若說之前朱棣靖難之役是地獄級,那現在靖難之役想要打贏,幾乎和彈丸小島國想要統治世界是一個難度。
“那朕就賜你些什么吧,首先是住處,你是想住在城里,還是城外?”
“就請皇上把秦淮河畔,或者紫金山角下,挑一處清凈點的地方,賜我個宅邸吧。”
朱標點了點頭,這些對他自然不是什么問題。
“只是朕覺得,沒有你在太原保駕護航,好像缺了點什么。”
朱棡哈哈大笑。
“那臣弟能在應天,跟皇上下棋飲茶,無事閑聊,豈不是更有趣么?”
……
然后,除了朱棡以外,周王朱橚和楚王朱楨也上表請求離開封地。朱橚也沒有選擇留在應天,而是表示自己想要周游四海,繼續創作和體察民情。朱標不僅同意,還許諾給他撥款,讓他繼續編纂書籍,而且在應天城也給他修建了一個氣派的周王府。
至于朱楨么,他本是武將出身,統兵多年,屢立戰功。這和他文藝青年的身份好像有些不搭。但是現在,大明已經很久沒有軍事行動了,所以他也覺得無聊,便也想暢游山水,陶冶情操,好讓自己的丹青書法水平更上一層樓。朱標當然也表示允準,同樣也為他在應天修建了一座楚王府,不管什么時候累了,都可以回到應天歇息。
至于其他的藩王,大多選擇留在封地。畢竟他們年紀普遍不算大,此時讓他們回應天養老,也卻是有些無聊。朱標也不強人所難,愿意留在封地他也沒意見,只是軍權大削,大部分藩王只保留身邊的近衛軍,不超過兩萬人。像朱棣這種鎮守軍事重地的藩王,則是由當地的官員再統率一部分軍隊。至于藩王在封地的治理權么,也被朱標狠狠地砍了一刀。現在在封地,藩王要和當地官員共同治理,而且還要接受當地官員的監督和舉報,倘若有失德之處,當地御史就會直接向中央稟報,這項政策一出,直接讓那些囂張慣了的藩王都萎靡不振了,齊王朱榑更是覺得,自己的快樂都被奪走了。想要上街調戲個民女,或者毆打個下屬都不敢,好不容易解除了十年的圈禁,迎接他的卻是更殘酷的日子。
讓一個壞人最郁悶的事情,無疑是整個世界都強迫他去做個好人。
至于另一個同樣狂妄的代王,現在還在嶺南接受改造呢。朱標不像朱元璋,只把藩王流放兩年歷練歷練就召回來,他壓根就不提這事,也讓代王朱桂死了心,他無論寫了多少悔過折子都石沉大海。好在嶺南物產豐富,荔枝龍眼等水果更是極品,也算給這個悲催的家伙一點點慰藉了。
大半年之后,削藩之事已經是塵埃落定。朱標剛想把遷都一事提上日程,就收到一個不好的消息。晉王朱棡病重了。
晉王回到應天之后,每日的清閑倒也適應。他每日不僅參拜孝陵,也會去到民間,體驗老百姓的日常。但是一切就是如此突然,半個月前,他竟染了風寒,一病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