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戶城的余燼在早春的寒風中明滅,時間來到第二年的春天。龐統、馬超以及眾多無名英雄的英勇就義沒有白費。這場大戰起到了重要的戰略意義:
1、核心堡壘覆滅:蜀漢徹底摧毀聯軍東線核心據點之一江戶城,消滅德川家康、武田信玄,焚毀海量攻城器械與物資。
2、主力軍團覆沒:聯軍(特別是櫻花國)在東線主力(赤備騎兵、重裝步兵等)超過十五萬被殲滅或潰散。
3、戰略資源易手:蜀漢奪取并控制了江戶城廢墟及囤積聯軍糧秣的關鍵戰略要地——河谷倉。
4、戰略均勢達成:此役造成的十五萬聯軍永久性損失,徹底抹平了雙方兵力差距,使龍國(約50萬)與聯軍(約50萬)再次站在兵力對等的起跑線上。
然而,輝煌的頂點亦是衰弱的。持續一年的瘋狂戰爭,雙方損失兵力共約百萬。如同兩頭傷痕累累、精疲力竭的洪荒巨獸,終于到了必須喘息的地步:
護甲殘破:將士鐵甲在風雪、戰斗中損毀嚴重(甲片崩裂、連接松脫、內襯破爛)。能提供有效防護的完好鎧甲不足半數,許多士兵只能穿修補過的殘甲或皮甲、布衣。
兵器鈍損:刀劍卷刃崩口,長槍桿裂頭鈍,弓弩失去彈性、弓弦松弛繃斷、弩機磨損,導致威力大減。兵工營待修兵器堆積如山。
戰馬匱乏:嚴寒、勞累、戰斗導致戰馬大量損失。呂布、曹魏、蜀漢的精銳騎兵都面臨嚴重馬匹短缺,許多騎兵被迫轉為步兵,戰力銳減。
糧草危機:漫長冬季耗盡存糧。龍國雖得河谷倉,但糧食仍遠不夠軍隊和隨軍民夫消耗。聯軍因江戶城被毀及糧道受擾,處境更艱難。士兵面黃肌瘦,糧秣短缺成為致命威脅。
而且最致命的是,根據規則——兵員,無法再生!
每一個倒下的戰士,都是這支軍隊不可逆轉的、永久性的削弱。五十萬,就是此刻雙方所能倚仗的、最后的戰爭本錢。
冬去春來,雙方近乎本能的默契停戰,震天的戰鼓與廝殺的號角,暫時被一種更深沉的寂靜所取代。
聯軍方面暫且不知,然而,此刻龍國營地內展現的“休養生息”圖景,卻實實在在地讓夜玄看呆了眼。
他以往對“大型戰爭”的理解,幾乎全部來自書本和傳奇故事。那些文字描繪的多是金戈鐵馬、奇謀妙策、名將單挑的激戰場面,他接觸的核心,始終圍繞著“武斗”——如何排兵布陣,如何克敵制勝。在他過去的認知里,戰爭的勝負仿佛就系于那一場場驚天動地的廝殺之上。
直到此刻,他全身心地沉浸在這場宏大戰爭之中,才無比真切地領悟到:戰爭,遠不止是沙場上的搏命拼殺。
它是一場更宏大、更精細、也更殘酷的藝術。“能打”固然是鋒利的矛尖,但“能養”——這看似不起眼,甚至有些枯燥的后方運作,才是支撐起整場戰爭、決定最終勝負的厚重基石。
只有建立起堅實可靠的后勤保障,才能鍛造出真正強大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