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飛微微一笑:“劉叔,我的意思是養豬。”
“養豬?秦飛,你開什么玩笑!你難道不知道咱們大隊的豬場已經黃了好幾年了嗎?”劉立國愣了一下說道。
這個年代的農村,養豬政策受到計劃經濟體制和農業集體化的雙重影響,農民不能完全“隨便”自由養豬,而是需要遵循國家和集體的統一安排。
南溝所在的富縣的養豬政策就是以人民公社、生產隊為單位實行集體經營和家庭相結合的政策。
但是家庭養豬必須需要符合集體計劃,就是將養的豬按比例上交國家。具體說來,就是“購五留五”,即一半賣給國家,一半自留。
也正因為這個政策,社員們不愿意養豬。
畢竟大家養了一年多的豬,想在過年時殺一頭年豬過一個肥年,可非得賣給國家一半。
雖然賣豬也能賺到幾十塊錢錢,但大家伙兒并不買賬。
而最主要的是別看國家允許家庭養豬,但整不好哪個公社干部來了,就把養豬等副業給你當做資本主義尾巴給你割了。
不僅之前的錢白花了,而且養豬的人還會被批斗。
所以,社員家庭養豬的太少了。
至于南溝大隊集體為啥不養豬?不是豬的品種問題,也不是養豬的技術問題。
而是飼料短缺問題。
這個年代因糧食緊缺,喂豬從來不用帶有糧食的飼料。
一般是用蔬菜葉子,糠、麩豆腐渣、秕谷秕殼、野菜野草,飯店泔水,刷鍋水等。
所以靠這樣的飼料喂養出來的豬,不僅長得慢而且肥膘少,滿足不了社員需要板油肥肉的需求,所以,南溝大隊早在兩年前就不養豬了。
“劉叔,我知道豬場黃了,但豬圈還在,只要好好修繕一下還可以用。”秦飛說道。
“不是。秦飛,你沒明白我的意思,我不是說豬圈不能用,而是沒有東西喂豬。”劉立國加重了語氣,“再說,大隊養豬數量就不可能少,得需要專門的飼養員吧。冬天農閑時還行派幾個人沒有問題,可是像現在這樣的農忙時節,種地伺弄地的人都不夠用,哪還能抽出勞力喂豬呢?”
劉立國作為支書兼生產隊長,有著他的大局觀。
他考慮更多的是糧食生產。
畢竟糧食才是生產隊的主業。
國家注重的也是每年的公糧,而不是養豬這樣的副業收入。
秦飛自然也清楚,農忙時節社員的勞作忙得是腳打后腦勺。
不管稻田還是大田,不是種上了就不管了,需要平時的護理。
大隊幾千畝地,不管是施肥、間苗、澆水還是播灑農藥,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