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去病降生的意義重大,使得整個奉國朝堂都為之一振。
李徹早就和文武們通過氣,只要此子是個男孩,便立刻立為世子。
他不想學慶帝,搞養蠱奪嫡那一套。
立儲之事,立嫡立長,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是有道理的。
若是連君主對儲君的選擇都曖昧不清,下面的人便會滋生野心,陷入無休止的政治內斗。
當然,這樣也有好處。
支持各個接班人的勢力相互制約,高高在上的君主便可冷眼旁觀、高枕無憂。
可李徹需要這種制約嗎?
奉國內部沒什么矛盾,即便是有,也都從內部矛盾轉為外部矛盾了。
如今的奉國還處于迅速擴張的階段,有的是蛋糕可以分,海外尚有大片的土地等著李徹去征服。
所以,去病的誕生對奉國上下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李徹心中的喜悅不必多提,當天便下令大擺筵宴,賞賜群臣。
群臣過年時剛收了李徹一波賞賜,現在又收一波賞賜,且比之前更豐厚,自是感恩戴德不必提。
然而,僅僅是賞賜還不夠,李徹在深思熟慮過后,最終做出決定——大赦!
這還是李徹入主關外后,奉國的第一次大赦。
在此之前,李徹是有些不理解的,不理解為何古代君王有了喜事,要赦免那些罪犯以表仁德。
但隨著他對古代政治的了解不斷深入,逐漸開始理解大赦天下的政治意義,不是表面看上去那么簡單的。
就拿奉國來說。
奉國的罪犯其實非常多,多到管理壓力和成本日益龐大,使得朝堂叫苦不迭。
其中絕大多數為各族戰犯,包括前朝世家的那些私兵和靺鞨、高麗、契丹、北胡、佛郎機的戰俘。
還有小部分前朝世家掌控朝陽城時,遺留的輕重刑犯人。
極小部分是李徹入主朝陽城后,抓捕的犯人。
赦免他們,不僅能緩解看守壓力,還能拉攏犯人背后的各方勢力。
對于那些異族戰犯,奉國仍采用民爵制度,而奉國的軍隊制度逐漸完善,已經很長時間不需要異族俘虜助陣了。
這就導致大部分異族仍是低等民爵,不僅行動受限,還需要被看守。
但實際上,這些俘虜每日都能見到奉國百姓的生活,早已經心生向往,羨慕不已了。
只是缺少一個加入的機會,只靠勞動又很難獲得高等民爵,而奉國朝堂也不好直接放他們自由。
去病的誕生便是一個契機,李徹和內閣商議后,決定賜民爵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