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坤讓出租車把他載到了市區(qū)東邊靠山的區(qū)域,然后就提著鳥籠下了車,找了個方向爬上了山。
這周邊并不是荒郊野外,依然還在市區(qū)范圍內(nèi),山上山下都有很多建筑,也修了好幾條路,供汽車上山的公路、供游人游玩的棧道和石梯都有。
不過現(xiàn)在明顯要天氣大變,暴雨來臨的樣子,山上自然也沒什么人了。而且向坤走的也不是大路,專門往小路里鉆,要不是怕衣服鞋子弄得太破等下出來后不方便打車,他都要像在秦嶺無人區(qū)的時候一樣直接用身體“開路”了。
向坤自己找了個比較崎嶇的路線到了山頂,這邊沒有路通過來,雜草叢生,也沒什么景致。
他隨便找了棵樹爬了上去,把鳥籠掛著,準備等要走的時候再來拿。
不過從樹上下來后,他想了下,又重新爬上去把鳥籠取下,換個地方藏——雖然幾率很小,但萬一要是這樹給雷劈了,那“金閃閃”可就太倒霉了。
向坤走到山邊,眺望頭頂烏壓壓的云層,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腦飛速計算著。
現(xiàn)在他將周圍各種環(huán)境元素都細分,同時建立了多個認知模型,然后又匯集到大氣電場這個大的認知模型中,通過自己的認知模式,來感受著磁場、電場的變化。
大氣電場的強度是一直在變化的,晴天電場和這種“擾動天氣電場”差距很大,在后者的狀態(tài)下,向坤要更容易收集相關(guān)的數(shù)據(jù),幫助他完善大氣電場的認知模型。
這種計算量,便是向坤現(xiàn)在也已經(jīng)開始覺得腦袋發(fā)脹,但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比較了解自己的極限,所以并沒有立刻停下,而是竭力控制著思維強度,維持著現(xiàn)在的狀態(tài)。
對大氣電場的認知模型建立得越完善,他就越能夠反推出自己要模仿那變異蜘蛛飛行,需要什么條件,從而建立和完善“御電飛行”的認知模型。
隨著時間推移,向坤已經(jīng)能夠越來越清楚地判斷大氣電場的變化情況,他現(xiàn)在的注意力在其中幾片低空雷云上,他知道當雷云與大地局部電場強度達到大氣游離所需的電場強度時,就會使空氣游離,形成先導(dǎo)放電通道——也就是雷電產(chǎn)生的第一步。
向坤當然沒有想過去“接雷”,他又不是修仙者,要渡劫正道。
九成的閃電只會在地、云之間炸開,只有不到一成能夠直擊地面,這些閃電的平均電流是三萬安培,最大甚至可以達到三十萬安培。
擊中地面瞬間產(chǎn)生的溫度可以高達三萬攝氏度,向坤可沒有那么強的耐熱能力,甚至恰恰相反,根據(jù)之前的實驗,相比起物理傷害,這種高溫傷害對他更致命。
那些被閃電劈中后還生還的人類,基本都不是被閃電直擊,而是旁側(cè)閃擊。
向坤聚精會神關(guān)注著雷電的發(fā)生過程,不斷完善他的認知模型。
根據(jù)向坤之前見證那“變異蜘蛛”飛行的過程,以及后來所得到的“變異蜘蛛”部分飛行的記憶片段來看,它有辦法利用閃電發(fā)生時強烈的電場變化來給自己“充電”,獲得更強的飛行能力。
不過這個“充電”的方式,并不是直接跑去被雷劈。
如果把“變異蜘蛛”比作是一條船,“飛行”是在水上航行的話,那雷電天氣的電場,就是更深的水深,能夠承載住這條船的吃水深度,而晴天的時候,水量不足,很容易擱淺。
雷電現(xiàn)象后的“充電”,則相當于給船加上了動力系統(tǒng),可以在航道中更好地暢行。但水深足夠,依然還是能否起航的前提。
沒錢看小說?送你現(xiàn)金or點幣
限時1天領(lǐng)取!關(guān)注公
眾
號
免費領(lǐng)!
當一道閃電在云層中亮起,轟隆隆雷聲傳來后,向坤的瞳孔漸漸變得幽深起來。
他的視線內(nèi)一片深黑,仿佛眼睛被蒙起來一般,但這黑暗中卻又有無數(shù)似有若無的小點在變化和排列,這并不是夜視模式,也不是紅外熱成像模式,這是向坤自己都從來沒有看到的畫面,但他卻沒有一點“失明”的感覺,他依然能夠通過那無數(shù)的小點準確地判斷自己所處的位置、周圍的情況,更重要的是,他現(xiàn)在可以相對清晰地感覺到周圍大量電荷的運動趨勢,感覺到遠處云層中電場的具體變化。
一秒多鐘之后,向坤的視線恢復(fù),他快速地四下觀察了一番,在看到的斜對面山壁下方是一座湖后,他開始后退,給自己留出了一個大概六、七米的沖刺距離,然后將口袋里的手機拿出來,隨手丟在旁邊草叢里——這是他之前新?lián)Q的紅米note8pro,可不想等下再摔壞或是進水。
然后他微微降低重心,開始做準備。
幾分鐘后,向坤通過他的認知模型,把握到了時機,開始盡全力奔跑,前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