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份是海參崴一年當中平均氣溫最高的月份,這個城市的氣溫常年保持在十幾度,除了只有三個月的氣溫是個位數,是避暑的好地方。
不過,夏季天氣多變也是一個特點,沿海地區進入了夏季,受海洋季風影響,基本都是這么個路數。
李遠海下達指示,“洞幺,暫停起飛。”
“洞幺明白!”李干回答。
盡管他以前飛過艦載戰斗機,但現在的情況不同,蒸汽彈射器盡管進行了多次彈射小車的試驗,但是實機彈射還是第一次,而且殲-15又是試驗狀態中的飛機。
穩妥第一位。
半個多小時后,大雨停了,眾人松了口氣,氣象部門的人更是心里那塊大石頭放了下來。
預測出現這么大的誤差,氣象部門是有責任的。
“洞幺,可以起飛。”李遠海下達了起飛指令。
李干豎起大拇指,起飛控制員立即豎起大拇指,操控蒸汽彈射器的控制員按下釋放按鈕。
李干左手緊握扶手,右手虛握操縱桿。
蒸汽彈射器瞬間迸發出強大的氣壓,牽引著戰機高速向前滑跑,在短短的兩秒鐘之內,戰機的速度就達到了142節,即大約270公里每小時。
這是戰機起飛所需要的速度。
因為是陸基艦載機訓練場,因此蒸汽彈射器設定的兩秒加速峰值為180節,即335公里每小時。
原因在于,航母在起降艦載機的時候,是迎風高速航行的,航母本身有30節的航速在,而陸基艦載機訓練場沒有辦法做到這一點,只能提高蒸汽彈射的加速峰值來實現。
92米的加速滑跑后,李干立即向后拉操縱桿,戰機起飛!
飛行塔臺一陣歡呼,這標志著東大海軍艦載戰斗機部隊,完成了首次彈射起飛。
這只是開胃菜,真正的難點在攔阻降落。
攔阻著艦是世界公認的超高難度飛行動作,沒有之一。
飛行甲板的降落跑道一百來米長,飛機要以起飛速度觸艦,掛上第二道或者第三道攔阻索,如此才能安全著艦。
掛上第一道攔阻索說明降落高度過低,有撞上艦艉的風險,掛上第四道攔阻索說明降落高度過高,有掉進海里的風險。
東大海軍正在建造的首艘航母,采用的飛行甲板采取的是120米降落跑道,第一道攔阻索距離飛行甲板尾端是50米,四道攔阻索之間的距離是12米。
區區12米的間隔,對起飛速度著艦的飛行員來說,和穿針引線沒有什么區別。
另一個難點在于,飛機要保持起飛速度進行著艦,如果掛索失敗,飛機能夠立即進行復飛。
說白了,這種降落方式就是飛機起落架砸在甲板上,飛機的機身結構、起落架系統,全部都要加強,一定要比陸基飛機的強悍,否則根本扛不住如此強大的沖擊力。
對飛行員來說,在幾百米的空中,飛行甲板就是指甲蓋大小,要以三百多公里的速度精準地砸在甲板上,而且還要掛上第二道或者第三道攔阻索,太難太難了。
最理想的情況是掛上第二道攔阻索,這是最有的中間值。
李干在機場上方繞場飛行了十幾分鐘后,請示進行攔阻降落。
李遠海批準了。
任務轉到了飛行甲板左側的著艦指揮官身上,有三個人,全都是老毛子,他們身邊分別有三名東大海軍的停飛飛行員,都是四十歲以上的。
飛機能不能精準著艦,著艦指揮官的作用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