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瑤兩手一攤,“我也沒辦法,現在旨意已下,你就好好待姜盈,若是待她不好。劉據,事后可莫要怪我沒提醒你,東方朔若是替姜盈出頭,讓你名垂青史,別牽連上我。”
她可不想成為后世的段子。
劉據無奈:“阿姊!我不會虧待姜盈。”
劉瑤沒好氣地點了點他的額頭,“她將要成為你的妻,與你并肩作戰,你一句‘不虧待’可不行,要好好待他,一個好的賢內助,可讓你所行之事,事半功倍。”
劉據連忙投降道:“弟弟我知道了,一定好好善待姜盈。”
……
南越國拿下以后,劉徹先是命漢使出使滇國等西夷小國,讓其臣服大漢,愿意歸附漢朝的,自然封爵封侯,賞賜珍品寶物,不愿意的,只能用強硬手段,讓其臣服。
九月,公孫賀、衛廣、郭昌拿下滇池,設立益州郡,滇王歸順漢朝,更遠的斯榆國、哀牢部落也紛紛歸順,自此西南夷全部平定,至于更遠的地方,經過探查,頂多只有一些未開化的夷人出沒,地方太窮,沒有拿下的必要。
劉瑤:……
好吧,雖然她想將更遠的緬甸等地納入版圖,以大漢目前的情況,還是太遠,等到生產力水平得到大提高,就算她不說,也按耐不住漢使們開疆辟土的心。
西南方向解決后,劉徹的目標在西域與東北方向猶豫了一下,最終決定先將目標放在西域。
難道要她打不過就加入?
自從匈奴潰敗,遠離漠北地區后,大漢百姓、尤其邊陲軍民的日子越來越安穩,西域與中原的來往越發緊密,在長安許多百姓印象中,來往長安的胡商或者西域使者,除了體味大了些,說話大聲些,花錢很是豪爽,雖然是外族人,大家也不討厭。
外人只看到西域商路的繁榮,卻瞧不見其中的暗潮洶涌。
西域大大小小,籠統三十六國,大多人口普遍不多,除了烏孫、大宛、龜茲、康居這些國家有數十萬人,其他小國頂多幾萬人甚至數千,最少的甚至連千人也不到。
張騫出訪西域,開通西域商路后,前往西域的漢使絡繹不絕,攜帶大量的錢帛與珍寶,不少西域國家覺得路途艱險,漢廷兵力無法到達西域,經常發生截殺漢使的事情,尤其在大漢與匈奴打仗的時候。
對于西域諸國來說,漢廷與匈奴都是猛虎,一個在他們身邊盤旋,一個卻在遠方。
漢使的使團經常上百人出訪,路上死傷達到四五成,若是派遣大軍,漢天子肯定舍不得。
這樣的話,在匈奴與漢廷之間選擇得罪一個,壓根不用猶豫。
漢廷距離遠,人傻錢多,不可能派大軍過來,而匈奴就在臥榻之側。
再者漢使往來西域,以天朝上使自居,吆五喝六,要求西域諸國的國王行中原跪拜禮,而且使團出使供應的物資都需要沿途西域各國補給,漢朝只愿意賜一些金銀寶器,但是對他們渴求的漢朝煉制的武器甲胄卻甚為吝嗇,壓根不愿意給,還想用這些錢帛寶器換他們本土的寶馬。
時間久了,西域諸國的惡意滋長,不過匈奴被收拾過后,加上馬鬃京觀之事,鮮卑、烏桓等族為了討好漢廷,在西域好生折騰了一番,最近兩年漢使漢商在西域的日子比起往年好過的不止一點點。
日子好過了,不代表劉徹不記仇,在他心里,大漢派使臣與其相交,他們非但不歸附,還趁火打劫,實屬大罪,以前不動手,是他脾氣好,現在有了時間,就是他算賬的時候。
正值有漢使去大宛求來汗血寶馬,不僅被大宛國君拒絕怠慢,還拒絕漢使團隊的補給,漢使離開大宛時,在必經路上遭遇騎兵截殺,所帶錢帛珍寶被掠奪。
大漢使臣命大宛交出肇事者,大宛國王偏偏裝糊涂袒護,西域蔥嶺以東各國也都耳聾眼瞎,一問三不知,消極應對,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拒絕來往漢使進城補給他們日常所需,漢使處處碰壁,衣食住宿沒有保證,只能握著符節露宿荒野深山,努力搜尋食物與水源。
明擺著仗著自身優勢要與漢廷對抗,不管是何緣由,他們自然做出了選擇,就要承擔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