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淡然一笑,“阿瑤,這懸賞詔令是你下達的,你這個當事人來說說!”
烏桓貴族們愣了一下,目光“唰”的一下集中到現場唯二的兩名貴女身上,猜測誰是傳說中的長公主。
然后就見其中一位相貌明艷,如同草原山丹花的女子沖他們微微勾唇。
眾人:……
難不成這位就是傳說中的長公主,那另外一位是誰?
似是看出他們的疑惑,劉玨勾唇一笑,“在下諸邑公主,大漢天子
那朕的故事要多潤色戲說一番!
烏桓貴族回去后,腰桿子強硬了不少,恨不得明日就將劉徹、劉瑤所需的京觀弄好,第三天將邊市開了,然后開啟買買買,縱橫草原,當東胡內部的話事人。
但是這個消息對于東胡的其他部族就有些刺耳了,尤其與烏桓有些不對付的鮮卑。
之前大家一起被匈奴打壓,雙方雖然以前是同一個祖宗,但是后來畢竟也分家了,可現在烏桓搶先抱上漢人的大腿,他們落后了一程,這一步慢,步步慢啊。
現在鮮卑雖說也歸順了,他們自認不比烏桓差,別說沒有得到漢天子的召見,連個嘉獎旨意都沒有,待遇壓根不能與烏桓比。
加上烏桓人又在鮮卑人面前嘚瑟,訴說長安的繁華,還有漢天子的重視、連匈奴煞星霍去病都對他們以禮相待。
鮮卑人越聽心里越酸,越想眼睛越紅,鮮卑貴族們聚在一起商量了一下。
烏桓人不是宣揚漢天子看重他們,若是圓滿完成了匈奴京觀之事,就開放烏桓邊市嗎?
反正砍匈奴人頭有錢拿,漢天子也沒有禁止其他部落搶活,他們也要賺錢,他們鮮卑人的勇猛不亞于烏桓。
就這樣,豎年,邊塞稍微暖和時,烏桓人與鮮卑人開始在塞北搶活干,你爭我奪,互相使絆子,讓靜謐了一冬的草原一下子熱鬧了起來。
不過這個熱鬧,是對于看熱鬧的邊塞軍民,對于草原部落,卻是遭了大災,本身游牧民族骨子里就帶著掠奪、嗜血,雖說劉徹之前下旨,說只清理不歸順漢族的人,可是在某些烏桓人、鮮卑人眼里,腦袋砍下來,難道腦門上還刻著“歸順”或者“不歸順”?
為此,之前許多許多舍不得草場的歸順部族為了安全,不得不舉族遷移到邊塞郡城附近,距離邊城有些遠的部落,紛紛在駐地周圍掛上漢廷龍旗,防止被烏桓、鮮卑那些人給偷襲,全族被割腦袋。
看到鮮卑人、烏桓人這般“努力”,之前歸順漢廷的匈奴別部羌族、丁零這些也跟著搶活,想要以此作為功勞,得到漢廷的重用和青睞。
一些匈奴部落信不過漢廷,為了避禍,不敢待在漠北,帶著族人遷移到西域,粗略估算,此番逃到西域的部落大概有二十萬規模,然后鮮卑、烏桓、羌族這些人見狀,也不客氣,既然跑到西域,說明與漢廷不是一條心,根據漢天子的詔令,可以筑京觀。
就這樣……
漠北的熱鬧又聯動到西域。
鮮卑族、烏桓族、羌族等人對于搶占西域地盤沒興趣,但是接著清理匈奴人的借口,趁機撈錢、打劫的心思還是有的,并且還落到實處,有時候順便趁機也撈幾個西域腦袋沖數。
西域的那些小國麻了,他們搞不懂,此事與他們有什么關系,怎么會連西域都牽連到,那些鮮卑人、烏桓人是不是看他們過的好,故意趁火打劫。
不管是何根源,但是現今他們西域被那群胡人攪的天翻地覆,連商路都影響到了,三天兩頭就有西域商人向那些西域國王訴苦,說他們被胡人給打劫了,不僅損失了財物,有的連命都保不住。
一次、兩次,還能忍受,可是時間長了,那些人就連國王的商隊都敢碰,而且和那些游牧民族壓根說不清道理,對方拿著漢天子當令箭,將一切過錯都推到匈奴人頭上,甚至還指責西域各國包庇匈奴人,給漢廷作對。
西域各國聽得差點暈厥。